【本報訊】根據智慧機器人網15日報導,為消滅海洋垃圾而生,於 9 月 8 日從舊金山金門大橋啟航的「海洋吸塵器」,在太平洋上順利完成了約 2 週的測試,順利通過各項考核,預計接下來將繼續航向太平洋垃圾帶,替減少海洋上飄浮的塑膠垃圾做出貢獻。
海洋吸塵器由荷蘭青年 Boyan Slat 創辦的公司 Ocean Cleanup 打造,其概念是以全長超過 600 公尺的巨大管子,在海面上築起一道深 3 公尺的漂浮式 U 型圍欄,順著海風、洋流與波浪移動,將匯集在太平洋垃圾帶上的漂流垃圾一網打盡,再交由船隻定期清理運上岸回收。
儘管海洋吸塵器 System 001 已於 9 月 8 日出航,但在正式開始清理海洋垃圾的任務前,開發團隊需要先驗證它是否擁有足夠的能力,因此會先在離岸 450 公里處的試驗區域進行測試,順利的話才會繼續移動至距離美國西岸 2,200 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帶。
測試主要聚焦在 5 個大項目:1.能否設置成U型。2.在水面上移動的速度是否夠快。3.有沒有辦法適應風向、波浪的改變。4.穩定運作時的有效範圍。5.測試完畢後有無明顯損傷。
根據 Ocean Cleanup 官方新聞稿,U 型是海洋吸塵器最有效率的型態,能否在海洋多變的環境下,維持形狀捕捉垃圾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該公司提到,研究團隊花費兩天時間將海洋吸塵器設置成 U 型,在多數實驗中,U 型展現了絕佳效率,且整個過程僅有 2 小時開口跨距降低到影響效率的長度,其餘時間都能保持著最佳的形狀。
在水面上航行的速度,也是海洋吸塵器能否發揮功效的關鍵,如果它移動得比垃圾要慢,就無法將垃圾維持在區域內,或者追上前方漂流的海洋垃圾。實驗中也確實能移動的比垃圾快,但在太平洋垃圾帶的表現,他們還會繼續觀察。
而海洋吸塵器的對風向、波浪改變時的適應能力,則是另一大測試目標。海洋吸塵器需要能隨著風向改變自己的方向,才能將塑膠垃圾維持在圍欄內。綜合海風、船隻拖曳等手段,他們觀察到在 45 度、90 度、180 度等不同方向的海風吹拂下,海洋吸塵器能夠順利重新改變自己的方向。
至於損傷方面,Ocean Cleanup 提到,實驗過程中,海洋吸塵器上沒有產生任何足以影響運作的傷痕,但下方圍欄、壓艙物確實觀察到有部份損壞,這歸咎於啟航前安裝安全繩時的失誤,並且試驗過程中這些損傷都沒有惡化,也對整體效率毫無影響。
經過研究人員們決議,順利通過測試的海洋吸塵器,將繼續航向遠方的太平洋垃圾帶,預計到達中心點需要花費約 2 至 3 週時間。接下來,研究人員也將繼續觀察海洋吸塵器的捕獲垃圾效率、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其他在垃圾帶才有辦法確認的項目,以進一步瞭解海洋吸塵器的能力與界限。
通過試驗!「海洋吸塵器」將航向太平洋協助消滅漂流垃圾--智慧機器人網
- 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