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復工不如預期 原料藥拉警報 取代機制成本恐漲3成--中國時報

  • 2020-03-10
 2020/03/10(中國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大陸復工不如預期,國內抗生素、三高原料藥拉警報,庫存最多僅剩6個月;經濟部長沈榮津昨表示,已請國內藥廠全面盤點,不排除啟動第二備料機制,即取代大陸原料主要來源,轉向印度或歐美進口;沈坦言,若採新原料,藥價成本可能上漲2、3成。
 規畫啟動第二備料機制
 立院經委會昨針對「新冠肺炎對我國生醫藥品及健康產業發展影響」,邀沈榮津及食藥署長吳秀梅報告。吳秀梅指出,目前國內藥品還有6個月存量,業者都意識到缺料風險,紛紛尋求替代藥品,她坦言「價格一定飆高」。
 沈榮津解釋,短期廠商至少有2、3個月備貨,暫不受疫情影響;但藥品是必需品,在大陸無法確認原料供應下,就須啟動中期規畫,協助廠商啟動第二備料機制;簡單來說,是調整進貨來源,向印度、歐美國家進口原料,降低缺料風險;長期應對措施,是協助廠商協調藥物核價,粗估藥物成本會因新原料影響上漲2、3成。
 藥價變動考驗健保給付
 藥廠表示,經部這個第二備料機制「牽一髮、動全身」,首先,藥廠將原料從大陸轉向印度、歐美,這些國際原料藥廠當然知道我國對這些藥品急缺,售價一定不便宜。
 此外,作業上,國外新原料供應,政府會進行查廠、取得TFDA核准,通常要花3至6個月以上時間,藥廠建議,政府一定要有協助配套,將時間縮短1、2個月,接下來還涉及進口、售價、消費市場接受度等問題。
 國內原料藥廠透露,藥品原料供應改變,最的考驗是健保給付,原本100元藥品由健保給付,現漲到120、130元,健保還維持一樣的給付方式嗎?
 藥廠出國找原料給補助
 此外,民眾也關心新冠肺炎疫苗進度,沈榮津表示,國光生技與高端疫苗皆投入研發,分別與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可望於1年半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在立院質詢時也表示,近期已和藥廠開會,請藥廠到國外掌握,政府會提供原料藥相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