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首座、世界最長 福建平潭海峽公鐵路兩用大橋公路層試通車--中時

  • 2020-10-03
 2020/10/02(中時新聞網報導)據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報導,10月1日,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公路面試通車,這是大陸首座跨海公路鐵路兩用橋、世界最長跨海峽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大橋由大陸中鐵大橋院設計、大陸中鐵大橋局承建。
 本次公路面試通車,為長樂松下至平潭段高速公路主線通車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該段公路是大陸高速公路網京台線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條進出平潭島的重要通道,通車後福州至平潭的用時將縮短半小時,形成一小時通勤圈。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起於福州市長樂區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嶼門水道、大小練島水道、北東口水道,在蘇澳鎮上平潭島。
 「大橋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大橋橋址所在處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風暴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流急、岩硬,波浪力是長江等內河的10倍以上,全年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有效作業時間不超過120天。」中國中鐵大橋院黨委書記劉自明介紹,惡劣的環境讓這裡一度被稱為「建橋禁區」。
 「雖然環境惡劣,但我們採用了一系列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成功解決了在惡劣複雜海洋環境條件下橋梁建設的系列難題。因此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將成為我國橋梁建造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對今後同類型橋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大陸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張紅心說。
 例如在架樑階段,為了減少海上高空作業時間,項目部採取鋼桁梁整孔全焊接製造,在工廠整體製造總拼,然後裝船運輸至橋位處,現場海上浮吊整孔架設。這種方式為大陸國內首創,填補了大陸國內斜拉橋大節段鋼桁梁整孔吊裝架設的技術空白。
 同時,為降低海上施工安全風險,該局歷時3年、耗資數3.6億元打造的「大橋海鷗號」起重船,是大陸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
 另外,針對有效作業時間少的問題,該局還自主研發了一套環境綜合監測和預報系統,對橋址海域的天氣和海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報,以便施工人員最大限度利用施工「天窗時間」。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不僅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和福州至平潭鐵路的控制性工程,還是「十三五」規劃中北京至台灣高鐵的先期工程。
 大橋整體將於年底與福平鐵路同步開通,屆時,平潭這座集「自貿區+試驗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國家級戰略於一體的綜合實驗區將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與福州的時空距離也將進一步縮短,實現半小時生活圈和經濟圈,對促進海西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