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西莒(作者:汪煥曦)--青年日報

  • 2012-09-04
民國五十九年,首次由臺灣乘軍艦赴外島西莒,擔任戍守任務,西莒在那裏?竟是一片茫然。那年頭,兩岸正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的時代,我想一般臺、澎人民知道西莒地理環境的,可能是鳳毛麟角。

 西莒就像一隻靈巧的小犬,趴伏在波濤洶湧的大陸沿海邊緣,故早年取名「西犬」,當局認為「犬」字不雅而改為「莒」,「西莒」唸起來就好聽多了,還帶有一點「毋忘在莒」的歷史意義。它鄰近還有一個姊妹島叫東莒,兩島及南北竿、東引皆屬連江縣管轄,為四鄉五島,與福建省馬尾、福州等地遙遙相對,軍事地理位置形勢險要。

 西莒島民性情淳厚,生活儉樸,工作勤奮,一般風俗習慣和臺灣大同小異。惟四十多年前,筆者駐紮時所見老一輩的島民,福州古風較為濃厚,有年長者仍舊搓紙煤做捻子,有些中、老年婦女依然穿著五、六十年前的陰丹士林藍布做的長短衫,與臺灣最大不同便是語言,西莒人講的都是福州話,如遊玩便說「卡遛」,但島上白髮蒼蒼的阿公、阿婆及學齡兒童都會說國語。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面積雖只有兩公里左右,環島遊覽一圈也不過兩、三個鐘點,但島雖小,人情味卻很濃厚,住一陣子便會日久生情。

 島上軍民相處得水乳交融,島民如果需要軍方人力、物力等支援,只要按規定提出申請,軍方都會協助,尤其島民有病痛時,前往各診所看病,一切優待都和現役軍人一樣。

 百姓家中有喜慶或逢年過節及廟會等活動,都會邀請當地駐軍官兵派員參與同樂,真正是做到了軍愛民、民敬軍,軍民一家親。

 西莒風大霧濃,山多田少,土地貧瘠,蔬菜被視為珍物,更未生產水果,就是有錢也買不到,讓人覺得不虞匱乏的便是鮮魚了,昔日海運不發達,漁民所捕獲的鮮魚多數都是自捕自銷,所以價廉,現在海運發達,漁民生計必將改善。

 西莒最繁華、熱鬧的村莊,便是背山面海的青蕃村,也是莒光鄉政經中心,根據文獻資料記載,清末開放五口通商後,洋人在此活動,交流頻繁,青蕃村也就是青蕃港口,便變成了重要的候潮澳口,等漲潮時,各國船隻駛入福州馬尾港,故商船常常進出活動,各種洋貨也充斥市面,給青蕃村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因而有「小香港」之稱。

 村內尚存一座「山海一家」四個大字的洋樓,係反共抗俄時期美國西方公司進駐,以蒐集情報為目的,韓戰結束後美人離去,榮景不再而改為官兵度假中心。

 青蕃村尚有兩家小飯館,一到假日,常是高朋滿座,我偶爾也去光顧,如果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坐在緊鄰濱海的飯館裡,一邊欣賞白浪淘淘的海景,一邊淺嘗加了紅糖溫燙過的馬祖老酒,就會令人陶然忘憂。

 在風和日麗,海不揚波的日子,對岸千百艘漁船升帆出海,密密麻麻滿布閩江口海面,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對岸駐軍乘船來攻奪西莒,其實是對岸駐軍趁著天氣晴朗之日,港口開放,准許漁民出海捕魚的景況。

 自解除戒嚴後,西莒也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漸褪去充滿火藥味的衣衫,換上艷麗的現代化裝飾,有民宿及休閒的景致,也有名勝古蹟的風光,成為觀光遊覽的勝島。

 往事如煙,四十多年前西莒的陳舊往事,它的純樸、勤勞、克儉、善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頭,點點滴滴依舊讓我這個退役老兵難以忘懷。

原新聞網址: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2QR3ZY8DxoKPv973RMHrgRbSXFWV6c6yY6P4UjWjfrBtT5Mk8ceHcq6Nn%2BWkqSrzxS94tiQBtOpq8U84g6LzRosUdKe2l8BGBf0hkh4D8Yk%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