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與豆有緣 台商(馬祖福澳)林炳生:夢想放飛在大陸-華夏經緯網

  • 2012-09-26
2012-09-26 14:25:55 來源:海峽之聲網
林炳生,是永和食品(中國大陸)有限公司董事長。基隆海事畢業的他,曾夢想周遊世界,最終卻和豆漿打了近30年交道;剛開始賣豆漿的時候,他的目標只是全島第1,如今他的事業橫跨兩岸,在大陸,他所創立的“永和豆漿”己有500多家連鎖店,年銷售額20多億元人民幣。現在,他的夢想是讓豆漿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也能細細品嘗這恬淡的中國味道。
回望30年的歷程,林炳生說,自己能不斷前行,是因為一直懷揣夢想,而這夢想生髮於臺灣、放飛在大陸。
走進林炳生位於上海浦東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豆魂”兩個大字,這是山東一位官員送給他的,本來是要題兩副字的,一副“豆魂”,一副“豆王”,但林炳生覺得“豆魂”比“豆王”來的有生命力一些,因此,“豆魂”被留了下來。林炳生的臉上長有幾顆黃豆大小的痘瘡,曾經有醫生朋友想幫他去掉這幾顆“痘”,林炳生婉拒了對方的美意,並自嘲說,他天生就與大豆和豆漿有緣。
其實,林炳生最初的夢想與大豆和豆漿無關。
1958年,林炳生出生在金門,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1980年代,鳳飛飛和鄧麗君的歌聲在臺北的大街小巷飄蕩,而22歲、剛剛服完兵役的林炳生的心卻空蕩蕩的。多年以後,他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詞句來形容自己當年的處境。
迷茫的林炳生很快就通過了一家海運公司的甄選,可就在上崗前的三個月等待期裏,他找了份推銷縫紉機的工作,在第三個月的時候,他成為公司個人銷售額的第一名,得到的獎勵是到日本和韓國旅遊12天。林炳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算一算收入比跑船還要好。
賣了三年縫紉機,林炳生從普通業務員幹到公司的中階主管,有一天他突然提出離職。離職的原因很簡單,他說他看不到往上升職的空間。離開後的林炳生做起了房屋仲介業務,1983年,他聽說臺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對方要價60萬元新臺幣。東拼西湊湊齊錢之後,林炳生買下了店鋪,也開啟了他30年的豆漿生涯。對於當年的情景,林炳生如數家珍:“從最開始的前店後廠,一個小作坊,剛開始的時候,一天賣幾百瓶,後來推銷到兩三千瓶,這些累積的瓶數都是一步一腳印,不是說你東西一下子就可以鋪出去的。當時我在做的時候覺的市場空間很大,慢慢累積客戶數量……後來加入便利店體系,這樣量才有所增加。”
1995年,林炳生在彰化的工廠建成並正式量產。從小作坊到半自動生產,再到全自動化生產,不知不覺地已將近十年,永和豆漿的年銷售額達到幾億元新臺幣。
很快,永和的成功引來臺灣不少大品牌的跟進,盈利空間逐漸被壓縮。林炳生開始考慮永和新的出路,眾多台商在大陸成功的案例讓他決心到大陸看看。 考慮到永和豆漿當時在大陸名氣並不響,林炳生決定先以連鎖門店的形式打開市場。1999年,永和豆漿在上海常熟路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以豆漿和油條為特色產品,再輔以各式臺灣風味小吃。
接下來,林炳生決定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做大永和豆漿。為保證各大門店的菜品口味一致,永和豆漿自2002年起相繼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中央廚房,食材配送,各大門店根據各種定量資料標準化加工。到了2012年,林炳生的“永和豆漿”己有500多家連鎖店,整個永和體系年銷售額達到20多億元人民幣。林炳生坦承最初沒有想到有這麼大的發展:“那時候夢比較小,希望做到全台第一,還沒有想到大陸市場。人都是在不斷做夢,夢是越做越大,當初的夢想是沒有這麼大,但人到一個程度要改變你的夢想。”
對於在大陸10多年的發展經歷,林炳生用詞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概括自己的感受:“為豆漿消得憔悴,憔悴應該是感到面黃肌瘦,但因為有豆漿的支持,所以有這個活力。”
為了企業的發展,林炳生盡心盡力,豆漿給了他物質和精神的支撐,而大陸不斷規範和完善的投資環境也讓林炳生受益匪淺。2012年8月9日,海協會與海基會領導人在臺北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林炳生認為這對台商來說是一大福音,將大大增強台商在大陸投資的信心。
與豆漿結緣三十年,如今林炳生接下來的人生夢想,就是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食品推向世界,將中國的豆漿文化發揚光大。他說:“人們說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的世紀裏面,我們應該宣導中國的飲食文化,飲品方面——豆漿和茶是中國最好的元素……”
25歲那年,林炳生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接下來的30年時間裏,他的夢想在臺灣、在大陸不斷延伸,並將延伸到全世界……“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林炳生引用這些詞句來為自己與大豆和豆漿結緣做注解。(海峽之聲記者 程娟娟 吳曉 特約記者 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