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交流采風活動系列報導之2:到馬祖“卡蹓”--福州新聞網

  • 2012-10-31
2012-10-30來源:福州日報【記者 祁正華/文 黃立新/攝】
離開媽祖天后宮,10月25日,“海上桃花源——馬祖”媒體交流團從馬祖島乘船踏上了馬祖的北竿島,一輛車身噴印有“馬祖卡蹓”的旅遊巴士來迎接我們。
到馬祖“卡蹓”
其實,到馬祖的第一天,我們就從旅遊巴士或景點處看到了“馬祖卡蹓”這句話。馬祖以閩東語為主,到馬祖旅遊,島上的居民會用福州話來歡迎你,一句“歡迎到馬祖卡蹓”一下子就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北竿橋仔村,看到這裏的攤點上賣的大多也是閩東小吃
馬祖島上的民眾先輩基本上來自福州地區。在和馬祖當地民眾攀談時,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我老家是連江的”“我老家是長樂的”“我老家是閩清的”,大家平時說的都是福州話,兩地血緣相親,語言相近,習俗相同,溝通起來非常方便。到了馬祖,沒有辦理漫遊的手機也可以照常使用。
在北竿橋仔村,攤點上賣的大多是閩東小吃,像“料好味美想從前”的古早豆花,夾裹著大紅豆、綠豆、花生的粉糯,吃完後讓人心滿意足;米漿和地瓜粉混合著包裹著一粒大大的海蠣,金黃飽滿的蠣餅,強烈地勾起人們的食欲。
馬祖的“繼光餅”和福州的“光餅”一樣,都和明朝將領戚繼光有關,也是貼爐烘烤製成。只是馬祖的繼光餅比福州的光餅軟、厚一些。福州人吃光餅夾著紅糟肉或雪裏紅,馬祖的繼光餅夾著雞蛋炒海蠣吃,馬祖人還把繼光餅叫做“馬祖漢堡”。
齒頰間留著蠣餅的余香,福州和馬祖的淵源就在這一句“卡蹓”、一個光餅、一碗魚丸中輩輩傳承了下來。
“全能村長”陳嘉文
遊覽完北竿壁山觀景景區後,大家意外地看到在街邊一間咖啡屋外掛著一個“北竿塘岐村村長服務處”的牌子。
“村長還賣咖啡?”記者正在疑問間,村長陳嘉文端出了自己親手煮的咖啡。大家坐在屋前的木凳上,就著咖啡的醇香,和村長聊了起來。
原來,馬祖當地的村長身兼數職。陳嘉文當村長,可以拿一定補貼,除了負責全村的建設及旅遊規劃外,還可以兼職經營,這間咖啡屋就是陳嘉文的。
“村長有時要給遊客當導遊,有時要幫我們接送孩子。村民沒時間接孩子時,就給村長打電話,讓村長接孩子放學回家。”導遊林家君小姐介紹說。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
在前往北竿橋仔村的路上,經過後沃村1號的十字路口時,大家終於看到了馬祖島上唯一的紅綠燈。
馬祖島不大,島上幾乎全是丘陵地形,因此流傳著“上坡多、下坡多、彎道多”的“三多”道路特點。設置在後沃村1號的紅綠燈因為這裏道路坡度大、轉彎大,紅綠燈轉換時間設置為60秒,為的是讓車輛有充足的時間單向安全經過此段道路。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馬祖人的交通安全意識。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面積不大,只有幾間房子。早期的蝦業是馬祖人最主要的收入產業,這裏展示了馬祖漁業作業方式的演變過程。
林家君小姐介紹,蝦在以前馬祖人的生活中很重要。以前馬祖姑娘出嫁時,伴房媽唱的歌謠裏就有“妹啊妹,做別人的媳婦要聽話,一隻蝦皮咬兩口”,意思就是生活不容易,新媳婦到了婆家要勤儉持家。
橋仔村是個百年漁村,村子裏處處都有歷史的痕跡,村民不僅經營海鮮特色小吃,還經營海景民宿,成功地從漁業轉型,把漁業和休閒觀光旅遊結合起來,推出了休閒深度遊和自助遊等多種旅遊產品。
在馬祖聽福州民謠
10月26日,一走進馬祖民俗文物館,“閩東學館”展示區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
幾張木桌、幾條木凳,每張木桌上的觸屏顯示器上不斷滾動的“福州民謠”,讓大家都有了一展歌喉的衝動。
“閩東學館”不僅體現了以前馬祖私塾的情形,也體現了馬祖和福州的淵源。裏面的《搓‘米時’擠搓搓》《月光光》《真鳥仔》《一粒橄欖扔進溪》《老鴉咬田》等都是福州民謠。
“城裏兩種塔,白塔和烏塔……一漲一落連江水,一磚一石閩東情……”導遊在一旁輕唱著這些民謠,不經意間唱出了馬祖和福州血水相融的深深親情和鄉情。
(福州日報)
相關連接http://news.66163.com/2012-10-30/698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