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毋意 卓冠齊 賴振元/採訪報導
滄海是馬祖人的桑田,如今卻難尋漁人蹤影,而遇上五星旗的漁船虎視眈眈,更尋不到魚兒的蹤跡,馬祖的漁業,還有復甦的機會嗎?
【最美好時代已逝】
馬祖漁民侯英妹翻動著曬乾的蝦皮,她遵循純手工的傳統模式,利用自然曝曬乾燥作為殺菌劑,再賣給觀光客。以前橋仔人說捕蝦皮是討大海,意思是可以賺很多錢,,好比在民國七十年代,最好的時候,馬祖的蝦皮還曾經外銷到韓國,做為泡菜的原料,但在最美好的時代過後,產量突然銳減,捕蝦皮幾乎成了歷史名詞。
【台灣魚換人民幣】
馬祖漁民張良衛是北竿有名的釣魚高手,他跟我們分享今天收到的魚貨,「你看這個叫做鰆子,或者假黃魚,大陸賣111塊人民幣,如果你現在光靠這邊的魚價,馬祖漁業就結束了,現在都是靠大陸在撐。這種紅斑有沒有,台灣是1400,大陸一公斤賣到4200。」這就是馬祖漁業的現況,在「台灣」釣魚,賣到「大陸」賺人民幣。
【濫捕濫炸 黃金魚絕種】
「開放那幾年,大陸過來濫炸很嚴重,一天到晚都在炸,然後你會留下硫磺的味道,魚就不進去了。」「(以前)跟我老爸補魚都看過,那網子一撈上來,整個海面看過去都是金黃色,真的好漂亮!」黃魚的故事在漁民王建?的口中好像是千年神話,但不過也就是這二三十年前的真實經歷。現在黃魚已瀕臨絕種,漁夫也不再捕魚了。
【中研院:兩岸休漁才能保育資源】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幾年前曾經做過一次馬祖漁業的調查,他認為,兩岸一起休漁,是馬祖傳統漁業轉型之路的必要之痛。「馬祖那邊魚類的生殖季節大部分都還是在三到六月,譬如說大黃魚可能是四到六月,小黃魚是三到五月,所以那個時候如果可以禁漁的話,就會讓它們的母魚有機會去繁殖,產卵下一代,這樣可能對資源的保育比較有用。」
老漁夫唱起歡樂的船歌,心裡卻還是擔憂,將來無人接棒。橋仔村的榮景如潮水一般,曾經潮起如今潮落,下一代,得從漸漸枯竭的大海,尋找復育的生機。
【獨立特派員】魚兒不見了--公視新聞網
- 2013-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