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陳衝(資深航空業從業人員)
松山機場該不該能不能搬?2020年,台北的天空真能「解禁」嗎?柯文哲11月17日在首都論壇中,喊出要在2020年之前完成遷移松山機場的目標,終極「解嚴」台北的天際線!雖是老話題,此語一出,卻成了新焦點。無論是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三黨的總統候選人,甚至各黨立委候選人,紛紛表態支持遷建松山機場。時值選舉旺季,松山機場存廢與遷建,似乎也成了政治人物是否具備國政與政策規劃能力的角力競技場了。
正當台北人想額手稱慶之際,先是台灣最高的民航主管機關交通部民航局,由副局長方志文代表對外表示:2020年前,遷移松機不可行;25日,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煒也力挺民航局,告訴媒體,他認為幾年內遷走松機,根本是不太可能的。民航局主要的立論點有三:其一,松山機場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商務機場、國內線樞紐機場」,也就是說,它必須肩負國內尤其是離島以及沒有高鐵及高速公路的東部地區空中運輸。再者,松機屬於軍民合用的機場,占地213公頃中,民航局僅占41%,餘由軍方及空勤總隊使用,因此,要遷建松山機場不緊交通部要點頭,還必須與包括國防部、內政部、花東與離島各縣政府……等等所有休戚與共的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方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癥結點是,在桃機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完成之前,桃機根本不能容納,從松機移轉過來的國內外旅客,空中運輸量實在過於龐大,無法消化。因此,民航局推出結論,必須要等到2030年,桃園機場的第三條跑道。以及第三航廈、第四航廈、遠端衛星廊廳都興建完成之後,松山機場才「有可能」來討論是否遷移。
看來,我國的中央政府,狠狠打了首都一巴掌。首都首長對於市容與區域、經濟的完整發展,彷彿成了空想,實現之日遙遙無期!但是,所謂中央主管機關的說法,真是顛仆不可破的硬道理嗎?人民不妨逐一來檢視。
先就松山機場的定位功能來看,目前松機提供的商務機功能,2014年的實際數據為,總共執行商務包機航線1,353架次,僅占松機起降量的2.23%。由於運輸量不大,因此無論桃園機場是否興建第三跑道與第三航廈,均可有效整併松機商務機的業務。至於國內線,松機2014年共執行 42,198 架次,占松山機場起降量的69.58%,其中,金門、馬祖與澎湖等離島航線起降架次,占整體松機國內線的81%,花東航線占19%。就最吃重的離島旅客輸運部分,一再跳票的機場捷運預計2016年第一季即可完工通車,屆時,桃園機場通往台北只需35分鐘,對於要從離島往返台灣本島各地的旅客們,不僅可達到有效紓運的成果,也可縮短離島交通人口要前往桃園以南台灣各地的交通時間。
這同時也將是對於離島偏鄉重要的交通政策,中央可比照現行各項補貼作業,重新規劃補貼政策,達到紓運而不影響離島居民權益的效果,並且更加促進中南部的城鄉發展,一舉數得。而在台灣東部旅客輸運方面,在台鐵普悠瑪號加入營運,蘇花改預期可於2019年完工的情形下,屆時,台灣東部地區對空中運輸的依賴性,可預期亦將大減。換言之,松機商務與國內樞紐運輸的功能,當然可以在2020年前順利轉移。
再談松機軍用的部分。事實上,早在2012年11月時,交通部就已提出,為了改善松山機場的動線,同時規劃會展、購物、旅館等產業園區,並且結合台北市民的遊憩等各項需求,要進行「松山機場的整體規劃」。當時,政府召集了民航局、華航、遠航以及軍方…等等,共同開會商討搬遷松機事宜,時任國防部長的高華柱,還曾主動承諾,要釋出空軍松山機場指揮部的土地和設施。由此可知,軍方並非阻礙松機遷移的釘子戶!為何換了市長,交通部就換了腦袋,實在令人費解。
接著,我們來檢視桃機吸納松機轉移的能力。首先就兩個機場實際執行現況來看,桃機2014年度客運量為35,804,465人次,預估今 (2015) 年將達4,000萬人次;松機的部分,2014年客運量為6,107,660 人次,包含國內線 2,802,290 人次、兩岸航線 1,646,157人次,國際航線(含商務包機) 1,659,213人次。綜上得知,桃機加松機一年的旅客運量,約為4,600萬人次。
而在旅客運量成長方面,2008年以來,平均15.31%的成長,主要拜開放陸客來台所致,然而以陸客為主的觀光發展模式,使得陸客來台攀向成長高峰期,由於對台灣的社會、文化、環境、在地生活環境,產生許多衝擊與反彈,陸客人數已經由成長高峰期逐步趨緩,2015年1至9月份,陸客來台人次較上年同期僅成長5.16%,增幅為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以來的新低。因此,合理預期,未來旅客運量成長勢必趨緩,持平或溫和成長將會成為常態,不復再有大幅飆升的情況發生。因此,如果將台灣的旅客運輸量,以七年來,過度膨脹的數字計算,恐怕極為不智,也將不符合實際的發展狀況,依此為建設藍圖,恐有過度擴建、讓桃機未來淪為虛胖蚊子機場的疑慮。
再看看目前計畫與推動中的相關交通建設,是否能夠滿足桃機、松機兩個機場總體旅客運量的需求。交通部核定,桃機第三航廈預計2017年動工,2020年完工,完工後,每年可容納4,500 萬旅客人次,預計使桃園機場的總運量,達到7,700萬人次。第三航廈的多功能大樓,將先於2016年第4季動工,其中設置團客報到區,以及30座團體報到櫃台,預計可增加375萬人次的年旅客容量,2018年第3季搶先啟用。較少為人知的是,桃機公司亦預定進行第2航廈南北兩側的擴建,屆時可增加年旅客容量500萬人次,將於2017年及2018年陸續完工。而由交通部核定、桃機公司興建的智慧型航廈(第四航廈),預計2016年底完成設計, 2018年底完工啟用,可容納500萬人次。所以,依照現任交通部的規劃,2020年前,可增加的桃園機場旅客容量,根本遠遠大於旅客成長量的預期,甚至比過度樂觀的旅客量持續成長預期,數字上還要多出很多很多。那麼,官方為什麼要說,2020年之前,把松機遷移到桃機,是不可能的呢?
再來討論最令人關心的桃機跑道設施的部分,桃機現有南北兩條跑道先前均已超過使用年限,但不論是之前民航局管理下或是桃園機場公司,都是毫無保養維修的規劃,放任跑道破舊到撐不下去才進行整修。兩年來桃機單跑道運行,民航管理卻為配合政府擦脂抹粉的觀光政策,既無法有效管理又未做好分流規劃,一昧大量開放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廉航入境桃機,造成桃機航班起降量大幅成長,目前每天將近600架航班起降,平均每2分鐘就有1架班機起飛,在只有一條跑道可供使用情形下,造成尖峰時段嚴重塞機現象,連帶影響出境大廳候機旅客雍塞,惡性循環,莫怪許多桃機工作的地勤朋友紛紛抱怨工作量像是天天在過年!然而在桃機2016年初北跑道整修完成,恢復雙跑道運作後,應可因應目前航班起降量,合理預估未來旅客運量成長將趨持平或溫和成長,2020年應可因應松機遷移的容量。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桃園機場目前籌劃興建的第三跑道,遠比規劃興建第三或第四航廈,更具有迫切性。然而按交通部的規劃,第三條跑道。竟然要到2030年才能完工使用!歸究其主因,乃在於中央執政者無法堅持以國家整體發展理念來規劃國土與交通建設的最適發展,為求勝選與某些地方民意,向地方政客與開發商炒地需求妥協。因此桃機第三跑道的規劃,竟然捨棄最省錢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方案,不去使用原已遷移廢棄的海軍航空基地跑道,小幅整建即可使用,反倒遠距北遷,到緊鄰油庫的預定地大興土木。除了跑道鄰接油庫油槽,將產生重大的國防與飛安疑慮,也使得第三跑道的興建,必須延宕到2030年以後。
2014年九合一大選看似廝殺激烈,桃園市也選出了不同於過去的最高民意與新執政黨,然而,在某立委提議把原大園海軍基地移作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用地時,議長與地方首長兩人仍異口同聲反對,因為,影響周邊都市與商業發展是他們共同的憂慮和考量。但是人民與地方父母官或許也該靜心想想,若桃園機場沒能跟得上國際水準、沒有徹底做好國防與飛航安全,航空城還會有明天嗎?鄉親們還能有甚麼榮景呢?
做為一個關心國家發展的國民,衷心期盼能明年民意支持選出的政府,能擺脫地方選舉的包袱,大無畏有所為的,為全體國民擘劃整體、完整性的國土與交通建設規劃。地方聲音與民意不是不能聽不應該聽,而是一個國家的資源,真的必須要能有效、集中使用在最需要的計畫上,把台灣對外的門戶與門面,也就是桃園國際機場做好做滿,才是正確的國家之福。絕不能把航空建設的資源,分散全台各地,然後年年維修一大堆沒人使用的蚊子機場。
新聞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26/740748/
松機若熄燈 誰會「三條線」?--蘋果日報
-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