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魚哪來的? 養殖、撈捕差很大 別再傻傻吃了--環資中心

  • 2015-12-11
野生及養殖黃魚體型不同。圖片來源:徐承堉

野生及養殖黃魚體型不同。圖片來源:徐承堉

 環資中心 2015/12/11 作者:徐承堉(湧升海洋創辦人)
 黃魚是中國重要的食用魚, 也是石首魚科中最具代表的魚種之一。台灣本島黃魚等捕撈量很小,野生的黃魚多來自金門馬祖,但是隨著中國沿岸經濟發展及兩岸解除對戰狀況,1980年代末期野生黃魚資源量幾近枯竭,野生黃魚價格飆漲,今天1公斤大小的黃魚產地價格1公斤達到7000元,令人望之卻步!
 作為重要經濟魚種,中國在1985年突破了大黃魚繁殖的技術,經過10年的努力建立相關飼料、箱網等技術逐漸成熟,1996年後大黃魚的養殖進入大量量產階段!中國大黃魚養殖全年產量達10.5萬噸,福建省就佔了9.6萬噸,是中國箱網養殖產量最大的魚種,以內地市場銷售為主,少部分外銷到韓國、日本。透過非正式管道銷售到台灣的黃魚數量沒有任何官方數字可以佐證,但是以台灣市場的能見度估計,每年最少有5000噸的黃魚銷到台灣來。
 台灣歷年批發市場黃魚拍賣量。資料來源 : 漁產品全球資訊網 (本統計僅限批發市場拍賣交易數量,透過議價及場外交易的黃魚數量逐年增加其不在本表統計中)
 這些銷售來台的黃魚多為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大黃魚及小黃魚在外觀簡單的判斷方法為:
 1.背鰭與側線間鱗小黃魚是5-6列而大黃魚是8-9列,
 2.臀鰭鰭條小黃魚是9-10根而大黃魚通常為8根。
 只是這些大黃魚雖然是箱網養殖魚貨,但是沒有經過進口報關的程序,因此大多被魚市場歸類為「沿近海捕撈」魚貨,成為管理上的漏網之魚。
 大小黃魚簡易辨識法。背鰭與側線間鱗小黃魚是5-6列而大黃魚是8-9列,臀鰭鰭條小黃魚是9-10根而大黃魚通常為8根。圖片來源:徐承堉
 在對日抗戰期間有「黃魚便車」的說法,慣稱搭便車的人是黃魚,是開車司機的外快,真是一個奇妙的巧合!今天中國的黃魚也是沒有記錄的乘客,搭著不該搭的漁船來到台灣。
 黃魚本身無罪,但是中國箱網黃魚養殖的環境多在人口密集的岸邊,受到各種污染極大,加上普遍使用低價抗生素,主力市場又是對食安較不重視的中國,因此衛生安全風險極高!再碰上這些魚是搭便車來的,完全不用經過檢疫報關的程序!到了台灣市場再以捕撈魚貨的身份登場,避過對養殖魚類藥殘的抽驗,成為台灣海鮮市場現存食安最大的漏洞,也是對台灣產業最不公平的競爭。
 中國海面養殖環境。圖片來源:徐承堉
 跟隨著黃魚腳步,中國許多箱網養殖海魚也入侵台灣,主力的魚種包括養殖紅魽、海鱺、嘉臘、牙鲆、鮸魚、黑毛。對於台灣的產業及消費者來說,禁止中國這些漁產品進口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在行政單位加強水產品生產衛生安全管理、甚至要禁止消費者手提水產品通關的強力管制手段下,大開後門給這些黃魚來台灣是極大的諷刺!我們鄭重呼籲政府中止這些每年上萬噸違法的海上運輸管道,將來自中國的箱網養殖海鮮導入正式的報關、檢疫、檢驗程序!
 新聞來源:http://times.hinet.net/news/1673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