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8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看似自由多元的台灣電影,其實很長一段時間「為政治服務」意味濃厚。不過導演楊力州認為,從強人政治過渡 到民主政治,台灣從沒倒下過,即使語言、立場、史觀不同,各世代也可在電影中得到對話。
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金馬獎」原本並沒有金色的馬兒,名字來自金門與馬祖兩個戰地前線的合稱,是在戒嚴、八二三砲戰、中美斷交的年代裡,用來鼓舞士氣、激勵人心、緩和氛圍的政治圖騰。
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說,早年金馬獎選在十月卅一日舉辦,為當時領袖蔣中正賀壽。那時看電影得先起立唱國歌,在國父紀念館、兩廳院看表演前也得唱國歌。
史哲表示,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台灣都面臨很大危機;電影凝聚了內部氛圍,「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激起同仇敵愾,當年有些年輕人就受感動而從軍。
台灣自由民主化後,電影工業已不再為政治服務。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從國歌起,在「美麗島」詞曲聲結束,相當程度反映出台灣歷史的轉變。
新聞來源:http://udn.com/news/story/7262/1529710-
「那時此刻」首映/倒帶50年 看見時代的變遷--聯合報
- 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