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螢火蟲博士 本來愛蝴蝶--聯合報

  • 2016-04-06
螢火蟲博士何健鎔表示,台灣螢火蟲種類豐富,且是生態指標,數量愈多代表生態食物鏈愈完整。 記者黑中亮/攝影

螢火蟲博士何健鎔表示,台灣螢火蟲種類豐富,且是生態指標,數量愈多代表生態食物鏈愈完整。 記者黑中亮/攝影

 2016-04-06 聯合報 記者黑中亮/集集報導
 何健鎔,是國內第一個螢火蟲博士,原來研究台灣蝴蝶,卻在前台南縣長陳唐山要求進行一項台灣螢火蟲調查後,從此一頭鑽進螢火蟲世界,進行從南到北一系列調查工作,6年前更與陳陽發一同發現了馬祖島上的2種磁光螢,讓台灣的螢火蟲種類增加到65種。
 何健鎔指出,螢火蟲之所以會發光,求偶是最大目的,短暫的發光生命,一般只有7到14天而已,每次發光隨種類不同,從30分鐘到3、4小時都有,同時也是一種警戒反應。
 即使長期研究螢火蟲的生態環境種類,何健鎔笑說「我沒有偏愛什麼賞螢的秘境,只要是有口碑、安全無虞及透過導覽員的講說下認識螢火蟲,就是好的賞螢環境。」建議民眾外出賞螢最好不要雨天出門,手電筒要覆以紅色玻璃紙,才不會影響螢火蟲活動。
 台灣的螢火蟲究竟有多少?以國土面積、種類、密度而言,台灣的豐富程度,不僅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更是一年四季都有,是繼牙買加、哥斯達黎加之後,列名世界第三的國家;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種類,再分為水生、半水生及陸生的螢火蟲,幼蟲是肉食性動物,以蝸牛、螺為主食,成蟲只食露水和花蜜。
 何健鎔強調,螢火蟲看起來不僅很美,更是環境指標的生物,生存環境好的濕地及山谷地形,只要是採用有機無毒的農業,一定能發現有牠發光飛舞,春天是螢火蟲出現數量及種類最多的季節。
 南投地區如合歡山山區、杉林溪、溪頭、埔里、魚池、鳳凰谷、奧萬大、信義鄉木瓜坑山區、惠蓀林場及新中橫沿線等地區,都是螢火蟲活躍的地區。
 新聞來源:http://udn.com/news/story/7314/160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