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日報編按:邱筠,79年次,家住塘岐,北竿鄉代主席邱德寶女兒,曾就讀政大中文系,目前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縣府20日106年第6次主管周報在會議前播放這則影音,介紹由馬祖年輕女孩邱筠引述家鄉節慶習俗,對吸引兩岸青年族群旅遊具號召力,分享大家看法;以及討論馬祖冬季旅遊行銷擺暝...........。
這則影音播出,邱筠父親邱德寶連結在臉書,還逗趣地說,那個研究生和我長得有點像。邱德寶夫婦有1女2男,對這個寶貝女兒疼愛有加,很懂事自主,不會讓家人操心。
---------------------------------------------------------------------------------------------------------------------------
2017.03.20(原標題)我在去擺暝的路上,遇見這樣1位馬祖女孩 【文/童心怡、攝影/何宗昇】馬祖四面環海,當地人靠天吃飯,也跟神祇建立了緊密關係。直到現在,每年元宵節,馬祖四鄉五島各村落仍會挑選一天「擺暝」,我原以為在這冷天會參與傳統祭典的多半是中老年人,但是在坂里大宅前遇到了在台灣本島求學的馬祖女孩邱筠,她讓我看到馬祖年輕人對故鄉的認同,也見識到馬祖不同世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擺暝注入全新的活力。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在台灣求學的你,願意連續好幾年都抽空回來參加?」我好奇地問邱筠。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大部份馬祖人童年時的回憶,就是加入村裡宮廟的鼓板隊,到後來長大一點,看遶境與看扛乩,慢慢變成每年元宵節最期待的事情。」
小時候的邱筠還沒有意會到,擺暝已經成為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節日,直到去了台灣求學,擺暝成了馬祖同鄉聊天時的共同話題與記憶。邱筠笑說:「在大家聊起擺暝的過程中,我才發現馬祖擁有與台灣其他地方非常不同的文化。」我在她臉上看到像在家鄉挖到寶似的興奮之情。
雖然邱筠是土生土長的馬祖人,但她至今仍非常好奇馬祖全島為何這麼熱中這個傳統習俗,因此她的新聞研究所論文選擇以擺暝為議題,在紀錄、採訪與挖掘的過程裡,邱筠越來越感受到,擺暝是她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有強烈的認同感,所以每年一定要回來參與。」邱筠語氣堅定地說。
她的話隱藏著馬祖人不為人知的苦惱,「我們常被認為是金門人或其他外島的人,自從擺暝開始被觀光化之後,馬祖人才忽然意識到,其實我們有一個可以訴說的文化,馬祖很需要這樣代表性的文化,去告訴台灣人或其他國家的人,馬祖文化到底是什麼。」
邱筠發現,擺暝不但是馬祖獨有的慶典,也是一個可以訴說自己身份的圖騰,因此不但老一輩的重視,年輕一代也漸漸回流返鄉,學習與承接擺暝的傳統技藝與職分,擺暝變成凝聚外地遊子,而且是全島總動員的重要節慶。
邱筠告訴我:「如今馬祖的時空背景都有所變化了,可是這個節慶卻還是對年輕世代馬祖人這麼重要,這代表著擺暝必定是馬祖人的重要記憶。」
編按,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擺暝是福州話,「擺」是排列、擺放的意思,「暝」即是「夜晚」,二字組合就是「排夜」,意指在晚上擺設好祀神的供品。據說這習俗源自早期福建福州一帶的農村,後來盛行於馬祖列島與閩東地區。元宵期間各村境落會排定祭神日,夜晚陳設供品酬神的儀式。馬祖先民多數來自福州所轄的長樂、連江等村落,因而早年承襲舊例,馬祖各島都有「上彩(綵)暝」掛燈的習俗,為各村元宵慶典拉開序幕。
------------------------------------------------------------------------------------------------------------------------------
◎新聞相關影音:
發佈:2017年3月7日
鏡食旅 》【瘋祭典】馬祖擺暝 一生必衝的祭典--鏡傳媒影音
馬祖有一個獨特慶祝元宵節的祭典,叫做「擺暝」。對馬祖人來說,這是一年當中比農曆春節還要重要的日子,馬祖人在過年可以出國旅行、到處遊玩,但到了擺暝前夕,一定會回到家鄉湊熱鬧。「每年到了擺暝,村子裡的男女老少幾乎總動員來幫忙!」馬祖人這樣形容。到底擺暝有何神奇的魅力,能如此凝聚著馬祖人?
擺暝 遇見這樣1位馬祖女孩邱筠(北竿鄉代主席邱德寶女兒)--鏡週刊
- 2017-03-20

目前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邱筠。(圖/鏡週刊何宗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