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裘兆琳今天表示,美伊戰後,美國布希政府全新的先制攻勢戰略觀很可能會影響到兩岸關係的互動,台灣必須從最新的國際局勢演變中,找出對台灣最有利的全新戰略。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今天舉辦「全球化的世局:台灣的挑戰與契機」座談會,邀集多位學者從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戰略觀、東歐國家的契機、東北亞戰略環境、歐洲聯盟最新發展等議題切入,探討台灣在嶄新國際情勢中的定位、挑戰及契機。 裘兆琳表示,從布希決定攻打伊拉克後,可發現美國的戰略觀已由守勢轉為攻勢,以往國際社會忽視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原因之一,在於許多國家均以維持和平為最高前提,但現今美國不惜採用非和平方式,來改寫國際秩序,這很可能會影響到兩岸關係的互動,台灣有必要從中找出全新戰略。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志中、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洪茂雄分別闡述目前歐洲聯盟及東歐各國的政治情勢。 吳志中說,歐盟日前剛公布歐洲憲法草案,顯示歐盟亟欲從經濟整合,一步步走向法律整合,甚至是政治、外交的整合,歐盟極可能再度成為新世紀的新強權。 洪茂雄認為,從目前計畫加入歐盟國家的東歐國家數目愈來愈多的情況來推估,二OO八年歐盟會員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國家可能逼近三十個。 因此,新歐洲、新秩序的變遷,可能影響到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定位,甚至是兩岸關係。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賴怡忠則分析東北亞的戰略環境指出,未來如果南、北韓邁向統合,台灣若能透過美、日同盟海洋戰略策略的努力,讓朝鮮半島不向亞洲大陸傾斜,則對台灣的國際地位將有幫助。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教授許慶雄認為,任何國家若未參與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必然面臨弱勢地位,由於台灣並非聯合國的會員國,因此,要個別加入其他重要國際組織,困難度不亞於加入聯合國。 至於要如何突破台灣外交孤立的困境?他說,目前台灣所參加的國際組織以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為最重要,但台灣主動以「非主權國」的經貿身份申請加入,未來很可能會被定位為第二個香港。因此,台灣內部對自己的國家地位、主權本質必須「一貫持續不斷的堅持」,才有機會以國家身分加入國際組織。
學者指美國新攻勢戰略觀可能影響兩岸關係
- 200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