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港口競爭關鍵:兩岸直航和自由貿易港區

  • 2003-06-29
  (中央社)交通部重新檢討台灣地區國際港埠發展規劃,受環境變化影響,整體預測運量比六年前低,運輸研究所在最新完成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加速兩岸直航及推動設置自由貿易港區,是提升港口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在運研所最新完成的「台灣地區整體國際港埠發展規劃(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五年)」中,各港口營運預測量都比六年前的預測還低。  在貨櫃貨方面,因近五年成長不如預期,重新預測結果將向下修正,原本六年前的預測,到民國一百一十年,台灣地區進出口的貨櫃總量預測有一千三百一十二萬TEU,但最新預測已修正為九百九十六萬TEU。  運研所指出,兩岸通航對台灣國際港埠營運業務有重大影響,目前「境外航運中心」的設置,是為避免因兩岸不能直接通航影響海運中心發展所採取的階段性措施,因大陸是台灣國際港埠最重要的營運腹地,通航除可直接提升轉運貨物運量外,也將因經濟規模而產生外部經濟,更有利台灣發展海運轉運中心,建議未來不但要加速通航腳步,更應朝向開放全面的兩岸直航。  運研所分析,港口是服務業的一環,在不需要增加額外投資成本情形下,各港口爭取兩岸三通直航港口的設置,可達到互補作用;同時,為穩固航商貨源,設兩岸三通直航港口,可提高各港口服務品質及競爭力,因高雄港境外航運中心的設置已吸引一部分原由香港轉運的貨櫃,若基隆港、台中港及高雄港能成為兩岸直航港口,部分原須經第三地轉運的貨物,可直接運到大陸沿海,基隆港、台中港及高雄港的腹地都可延伸至大陸東南沿海。  如果能全面直航,運研所說,則大陸福建、浙江乃至江蘇以北省份的貨櫃如以台灣為中轉港,以航運經濟觀點來看,可吸引大量華中、華南甚至原由香港轉運的貨源。  另一方面,行政院規劃推動的「自由貿易港區」因被視為「境內關外」,貨物在「自由貿易港區」可高度自主管理,減少海關檢查手續,對提高貨物運轉效率及貨櫃裝卸量有正面功能。  運研所說,「自由貿易港區」可從事的事業包括貿易;倉、儲物流;組裝、重整、包裝、修、配加工;製造、展覽及技術服務等,因貨物在「自由貿易港區」內可自由流通,免除關稅、貨物稅、營業稅、關務行政及通關申報,廠商也可從事深層加工,而在區內從事商務活動的外籍人士也可享有選擇性落地簽證優惠,讓企業更具彈性營運空間,易提升貨物轉運價值及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投資,也是有利貨櫃轉運量提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