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華搶救烏坵推手離家二、三十年後反省與關懷家鄉誓言要為貧瘠的生長土地代言

  • 2003-10-02
(記者陳香蘭∮台北報導)頡總統,救救烏坵…頜去年5月在台北舉行的全國社福大會上,前北一女的校護高丹華站在會場上高喊著,她的嘶喊聲,不但讓陳水扁總統聽到了,也讓全國民眾注意到這位從小在烏坵長大女子的聲音。高丹華離開家鄉二、三十年後開始關心烏坵,她投入烏坵的文史報導,帶領著媒體、文化人進入烏坵的神祕世界,她筆耕自己成長的貧瘠家園,這是她對自己成長故鄉的反省與關懷,也因為過度的投入,她失去了婚姻,也辭去了北一女的穩定工作,選擇回家,是她離家多年後想走的路。 高丹華瘦弱的女子,她帶著媒體和公視記者多次闖入已解嚴的烏坵,但是保守的軍方仍然以頡軍管頜的態度阻擋媒體進入。高丹華說,直到今天烏坵還是因為頡定位不明頜屬於被金門代管的狀態。烏坵被代管,也就注定了頡小媳婦頜的待遇,在金門縣獲得政府幾十億離島建設經費時,烏坵眼巴巴看著卻分不到一毛錢,屬於金門代管,但是在金門重大規畫建設案中,找不到烏坵的未來發展與計畫,烏坵被代管就被犧牲與消失了。高丹華寫了頡發現烏坵嶼頜一書,文章圖片中有著一個發黑、發亮的燈塔。她說:這個燈塔從來沒有亮過,從戰時不能亮到解嚴後仍然不能亮燈,居住島上的人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燈塔亮起來。解嚴後烏坵不再軍管,但軍方仍舊軍管著島上的一切,軍方深化到各個層面,明明黑燈塔已是古蹟,不能隨意破壞,但軍方可以在一旁蓋一個高大的鐵塔,破壞了古蹟附近的原味。高丹華向總統陳情後,教育部、內政部涉及離島議題,都會找她提供意見,唯獨談到烏坵醫療設備的改善時,衛生署健保局等單位緊閉大門,只願意和軍方溝通,所以官方補助的醫療經費一百餘萬,沒有真正落實在對居民的照顧,反而變相成了軍方醫療資源的改善。烏坵島有400餘人設籍,但只剩下四、五十位老弱。高丹華說:頡我們真的比弱勢的蘭嶼還要弱勢頜記得小時候必須離家到金門上國中,十天一個航班,加上從金門返回烏坵必須要到高雄換船,來來回回之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每逢過年只能在金門防空洞內的宿舍過春節,這些記憶,對她來說是永遠的傷痛,以及要替烏坵代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