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宮集鎮宮小村是有名的「癱子村」,村民找來手腳畸形的人到大城市乞討,竟可以達到家家戶戶富裕。當地順口溜稱,「五萬(人民幣)不算數,十萬剛起步,宮小想露臉,廿萬稱小富」。 上海新民周刊報導,安徽西北部是大陸許多「丐源」所在,原本也是「丐源」之一的阜陽市太和縣宮集鎮宮小村,雖然被人家稱為「癱子村」,當地現在不但到處都是青瓦樓房,更有豪院巨宅掩映綠樹之間。據悉,當地有位叫宮有生的人,在一九八○年代初帶著他瘸腿的兒子去上海看病,發現上海人特別同情他的殘疾兒子,父子兩坐在第九人民醫院的水泥地上,民眾一直向他們扔錢。宮有生由此得到啟發:癱子行乞最有利。從此,他就帶著兒子走南闖北,並發現只要他的瘸腿兒一流淚,再嚴厲的治安人員也會網開一面。宮有生因乞討而「買牛蓋房的發了起來」,村民紛紛仿效:沒有癱子就到外面租,附近找不到或者「癱貴」,便去更遠處找。「癱子村」從此出了名,周圍的孟莊村、時莊村、南莊村乃至更遠的蒙城縣,渦陽縣、潁上縣、阜南縣,甚至河南的民權縣紛紛倣效,「租賃乞討業」悄悄出現。一名過來人表示,他們最初是在阜陽找癱子,年齡控制在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太小了難養,容易生病,成本太高;太大了也不行,難調教,有的發育成大小子了,制不住」。後來又到各省市找,「越窮的地方越能找到,凡介紹一個,就給五十元」。他們對癱子的父母說,是去外面做手工,包吃包住,每個月發工資。據悉,手殘的租金較低,每年二千元;腳殘的一年三千元。一般是越殘價格越高,越畸形,「掙錢就越多」。第一步是訓練說話,矯正口音,學安徽話。先學對付警察的詞語,再學乞討的表情、聲音、手勢等。「眼神一定要盯著人求,求得緊,要對著鏡子反復練,伸出拐手怪腳,抖功和顫功都得練,練到滿意為止」。人氣旺的地方,一上午討個三五百元沒有問題,一天一千都有。人氣不旺的時候,就使出「化子托」的招術,帶頭的先圍著癱子起勁地叫可憐,看看人多了,就先扔些錢,接著馬上就會有人跟著扔錢。這招「百試百靈」。絕大多數宮小村的人認為,行乞沒有什麼好丟臉,是一種生產力的解放,「可比販毒和拐賣人口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安徽「癱子村」 雇殘廢乞討 家家富
- 200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