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金門稀有冬候鳥的蠣(行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首度公布在金門發現繁殖的紀錄,並呼籲在冬候鳥季節來臨時,軍民和觀光客一起愛鳥,共同維護美好生態環境。 金管處今年六月間在金門島西發現蠣(行鳥)繁殖,有兩隻雛鳥成功離巢的情形,為使棲地不受干擾,直到今天才宣布這項保育工作喜訊。 金管處表示,被發現繁衍下一代的蠣(行鳥),是將巢築在花崗岩上,以貝殼、玻璃碎片鋪成約三十公分橢圓形的淺盤,蛋的顏色酷似岩石,相當具有保護色彩,孵化期約二十七天,雛鳥孵化二天後就可以跟隨親鳥到處覓食,繁殖的親鳥在遇到天敵時,會假裝受傷欺敵的行為。 蠣(行鳥)的英文名「Oystercatcher」意思即是牡蠣獵捕者,利用厚實的嘴喙搥打、敲啄,輕易食取躲在硬殼裡的牡蠣、蚌,牠們喜歡在潮間帶左戳右刺,尋找軟體動物,棲息地主要為沼澤、湖邊、草原、河口及潮間帶等地區,鳴聲響亮尖銳,為「kip、kip」的高昂單音。 金管處指出,蠣(行鳥)為金門稀有的冬候鳥,在台灣本島的鳥友平常不容易看到,在金門首度發現繁殖紀錄,顯示棲地保育顯現成效。 金門已發現鳥種有二百八十七種,其中冬候鳥佔六成強,金管處表示,隨著天氣轉冷,北方候鳥陸續飛抵金門過境和度冬,管理處將舉辦系列賞鳥活動,也希望社會大眾一起來維護生態資源。921126
金管處首度發現一稀有冬候鳥在金門繁殖
- 200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