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台灣人的「檳榔文化」全球知名,連CNN都派人採訪。在大陸的湖南省,一樣有老少通吃的「紅唇族」,湖南人吃檳榔與台灣人不一樣,連檳榔汁都吞下去,只把渣吐出來,十分「環保」。而湖南檳榔有各種不同口味,贏得「風味口香糖」美稱。 湖南是大陸唯一愛吃檳榔的省份。據湖南學者考證,相傳清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居民患腹脹病,縣令白璟要患者嚼檳榔,腹脹消失。以後百姓認為嚼檳榔是保健,久而久之,嚼檳榔成為湖南獨特的飲食文化。所以在湖南,老人們都說,吃檳榔可防瘟疫、保健康。現在長沙、湘潭一帶,逢年過節、各種喜慶,家家必備檳榔。湖南還有許多與檳榔有關的俗諺,例如「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欒台(和事),避瘟開胃解油腥」;「養妻活崽,柴米油鹽,迎賓待客,檳榔為先」;「拜年客人到我家,一口檳榔一口茶」等,說明檳榔在湖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長沙街頭最近出現大幅的廣告招牌,名叫「皇帝檳榔」,著名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皇帝扮演者唐國強當廣告主角,一身龍袍,手上拿著一包檳榔,成為檳榔最佳代言人,很有賣點。湖南檳榔和台灣檳榔做法不同。湖南的檳榔青仔來源是海南島,整個海南的檳榔幾乎都被湖南人包下來,採收後先以橡膠樹枝烘乾,約七八天,呈現很「Q」的狀態,然後放入糖水中熬煮,再加上一些不同的中藥,完成加工後,就變成像台灣的蜜餞一樣。長沙一名做了十二年檳榔的陳師傅表示,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三月,要採收未完全成熟的檳榔,洗淨後,放在鐵鍋內先用水煮三至四個小時,撈出後,先濾去水分晾乾,再放入鍋內用青柴煙燻,千萬不能用明火,每天翻動一次,共翻動三次,使它上下均勻,七八天後就完成初步加工的「檳榔乾」。等加上鹵水處理後,加糖精、滴桂枝油,就成為「風味口香糖」了。走在長沙街上,檳榔攤上擺著各種不同口味的檳榔,像極了台灣的蜜餞舖。一名在長沙投資的台商表示,湖南檳榔口味很溫和,不像台灣檳榔因為有石灰等添加物,顯得辛辣。台灣檳榔刺激提神,湖南檳榔則入口先是溫順,但後勁很辣。相同的是,吃久了都會上癮。他說,一般台灣人剛到湖南吃不慣當地檳榔,久而久之就覺得口味很好。相較於台灣的「紅唇族」到處「吐血」的行徑,湖南的檳榔族則不會把惡心的檳榔汁吐在地上,而是全部吞下肚子。湖南人很好奇台灣的「檳榔西施」,為何會與檳榔這個產業結合?又為何能公然地「生存」下來不被取締,甚至大受歡迎?
吃湖南檳榔 就是不「吐血」
- 200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