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去年底,北京最大的超市連鎖商家「華聯集團」辦了一次「台灣食品節」,三天中間,吸引超過四萬人潮前往「試吃」及採購。該公司的台籍副總經理陳先圍事後在一封發給北京地區台商的傳真信函中說:「我們沒丟台灣人的面子」。再之後,陳先圍在接受採訪時又用台語說了一次:「阮沒失台灣人的禮」。 對於這次「台灣食品節」,陳先圍打出的宣傳口號是「思鄉情懷」,先把推廣目標放在生活於北京的台商群體身上,並透過北京台商協會的資料提供,向七百家北京台資企業發出邀請傳真,另外還向四百多名北京台商發出個人邀請。 陳先圍說,先前上海已經有人用小規模「走水」(走私)的方式進口台灣食品,但真正大規模以正規管道辦起「台灣食品節」,這應該是第一次。他說,過去台灣人進大陸時,總要隨身帶一些台灣的罐頭食品,如果台灣食品以後也可以直接帶進大陸銷售,應該會受到台商和他們家人的歡迎。 不過,台灣食品進入大陸市場,終究必須以大陸民眾為主要訴求對象。三天的「食品節」中間,陳先圍估計擁入的人潮在四萬五千人到五萬人中間,其中多數是北京民眾。這是他自認這次「食品節」是「成功」的,自認「沒失台灣人的禮」的原因。 談起大陸民眾對台灣食品的反應,陳先圍第一個提到「價位偏高」。「食品節」提供的台灣食品,都是從台灣進口的「原汁原味」東西,但事實上,多數台灣食品公司都已經在大陸設廠,並發展出一些「在地化」口味的食品,兩者相較,加上平均百分之二十三的關稅,「食品節」提供上架的台灣進口食品,價格當然略微偏高。 其次,陳先圍說,大陸民眾認為台灣食品的口味偏甜,但這與大陸北方人習慣「吃重鹹」有關,無可非議。不過,他說,食品節期間,也有不少擁有「台灣經驗」的北京民眾前來找尋一些特定食品,其中很多人找的就是甘甜的花瓜罐頭。 此外,透過這次「台灣食品節」,陳先圍也總結出很多經驗。他發現,台灣的「健康食品」在大陸一定可以開闢出市場。陳先圍說,很多北京民眾到展售會場尋找素食產品,理由是他們聽說台灣的素食產品比較好。但至於有機食品,陳先圍說,大陸民眾還沒發展出有機食品的概念。 對於普遍看好的台灣水果,陳先圍說,展售結果並不如預期。分析起原因,首先是一般大陸民眾,尤其北方民眾對木瓜、棗子、芭樂等台灣特產的水果還很陌生,「不太會吃」;其次,陳先圍說,以蓮霧為例,已經有台商在海南種植,他們種出來的東西,品質不會輸給台灣本地所產。 三天的食品節,熱鬧歸熱鬧,但和大陸所有的商場一樣,逛街的人多、試吃的人多,但真正買東西的人並不多。結算起來,陳先圍說,這次「華聯」一共從台灣進口了大約三百萬台幣的食品,三天中間賣出不到二百萬,剩下的商品還在陸續出售。 走進「華聯」集團北京總部下屬的超市,一個張貼「台灣風味」的專櫃孤零零的擺在中間。由於價位偏高,多數大陸民眾看到「台灣」兩個字,可能就下意識地退避三舍。不過,走出超市,映入眼簾的卻又是排著隊購買「台灣口味」鹽酥雞的北京民眾。 隨著「要不要辣」的聲音此起彼落,在第一次大規模「台灣食品節」及北京街頭台菜餐廳一家一家地開張之後,「台灣食品」終舊會在大陸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食品 北京試吃 四萬人給面子
- 200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