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指揮機構 中共裁軍缺配套

  • 2004-01-13
(中時電子報) 中共去年九月決定二年內裁軍廿萬,是一九九七年來規模最大一次。目前至少有三個集團軍進行裁併,海、空軍裁撤「軍」級單位,據稱總後勤部的聯勤機制也將有大幅變動。這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外界對共軍有脫胎換骨的印象。   但從本質上看,這次裁軍和往年的九次裁軍並無差別,不出裁減冗員和機構重組的基本框架,對建立三軍聯合作戰機制沒有直接影響,對台海作戰也無實質上幫助,以致產生一些質疑,認為此次裁軍方向是對的,但缺配套,對戰力提升有限。  按中共國防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二○一○年之前以縮小部隊規模和體制編制改革為重點,前者體現在廿萬的裁軍,後者涉及兩大核心任務,即調整軍種間的比例和減少指揮層級,從這個角度看,陸軍裁減比例應該最高,海、空軍等專業軍種應予以優先強化,結果卻是海、空軍的裁幅最大。表面上,裁撤海、空軍的「軍」級單位,是基於減少指揮層級的考慮,立意雖好,卻忽略這種主觀認定和實情存有差距。  一位觀察家說,精簡指揮機構不能只考慮人越少越好或一刀切的裁撤,而是以滿足作戰需求的標準,確定指揮機構的編制或存廢。解放軍是「短腿」型(機動不足)的軍隊,原有的指揮層級雖多仍熟練堪用,現在海空軍突然裁掉「軍」級單位,而指揮自動化體系又未能同步建立,反而增加軍區和師之間指揮磨和的難度。現在師長開會都要跨省到大軍區,既不方便又缺默契,徒增困擾。因此減少指揮層級不能只看機構裁減而不提相應的配套措施。  美軍是「長腿」型(全球到達)的軍隊,兵力投射載具和指揮自動化先進,組織扁平化勢所必然,指揮中心能對最前線的戰鬥單位下達指令, 跨洋跨洲的電傳視訊更是家常便飯,這些條件共軍都不具備。當然,減少指揮層級是軍事變革的趨勢,但在相關替代方案未同步出爐前,任何大的裁撤動作不僅不能提升戰力,反因磨合時間過長而出現戰力弱化的現象。  持平而論,以中共龐大且多頭並存的指揮體系,裁減個別軍種的指揮層級無關痛癢,也非當前改革急務,重點是,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組成一個真正有助於提升戰力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將其貫穿於戰略、戰役、戰術層次之中,能聯繫三軍各指揮分系統,並在後勤乃至政戰工作等領域進行有效整合。沒有這個條件,就不能奢談三軍聯合作戰,這才是重點,也是中共歷經九次裁軍後應有的覺悟和體現。一位專家說,「聯得起來」是當前共軍各級指揮機構中最迫切的問題。  缺乏「針對性」,是中共這次裁軍另一項遭內部批評的重點,尤其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對台防務吃重,這波裁軍對台海作戰究竟帶來多少影響,軍內很多人講不清楚。俄羅斯近年推動一系列軍事改革,按軍種發展比例而非作戰功能為裁軍標準,結果出現「為裁減而裁減」的現象,有些具有針對性的戰役軍團,在平均主義下受到波及,北京專家不希望俄軍的改革失誤在共軍身上重演,如果對台作戰列為首要,就應對南京等相關軍區予以更多投入或組建針對性的部隊,但目前還看不出明顯動作。  對台作戰是共軍聯合作戰的總體呈現,它的指揮體系、力量構成和協同方式,以及面對的作戰時空,完全不同於長久來以陸軍為主導的合同作戰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台作戰本身就是一場軍事事務變革的過程,但直到目前為止,共軍犯台的戰區指揮員仍以陸軍將領掛帥,負責所有參戰部隊的統一指揮,海、空軍和二砲指揮員擔任副手,扮演協調而非決策角色。這種安排為體制使然,也是「大陸軍主義」的結果,至今無人可以搖撼,從而決定共軍犯台的侷限性。  從此亦可看出,外傳共軍想要成立一個類似美軍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指揮機制是何等困難,美軍聯參機制的首要條件是各軍種地位平等,每個軍種按作戰任務性質決定主從角色,並可能在不同作戰階段當家。共軍則不然,總參謀部是實質上的陸軍總部,職權卻凌駕在其他軍兵種之上,裁軍由其主導推動,結果如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