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記者陳榮昌/縣府報導) 為期二天的「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昨日續進行另一場次專題研討及座談會後,圓滿落幕。縣籍的台大政治系教授陳德禹表示,「金門學」即是以金門有關的事物做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未來應努力的工作,一是發展相關理論,二是全力保存相關資料;台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建言,研究金門最困難的是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該項工作甚至比編修縣志更重要,希望縣府協助。
昨日的座談會中,縣長李炷烽、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等人也出席與會,聽取各方建言。
縣長李炷烽表示,這次大陸學者無法來金出席會議,讓他相當遺憾,希望政府正視該問題;他也說明日前於議會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盼望大家深入思考,李炷烽指出,陳水扁總統曾倡言新中間路線,他認為,拋開統獨意識,金門的一國兩制實驗區構想,也許是可思考的新方向。
文化局長李錫隆希望透過這次會議,將金門學發揚出去。
台大政治系教授陳德禹表示,島上發展快,綠化成功,尤其文化發展,鄉親積極投入,充滿生命力。他指出,何謂學?就是以系統方法、程序對特定事物進行研究,形成有系統的知識,因此,重點包括理論的建構、資料的取得。
他說,能幫助解決問題的就是資料,資料有:實務性的資料、文字性的資料、圖片性的資料等。資料要考慮質與量,要講求第一手資料,也要考慮效度(能解決問題的),資料也要足夠;研究立場應客觀超然理性,要以第三者的角度,盡量避免感情介入,以求其真實客觀。
對於「金門學」的定義,陳德禹表示,係指以金門有關的事物做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他認為可以文化的核心概念,做為金門學基礎。何謂「文化」?可說是與自然相對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人化」,就是人類為求生存發展,在所處自然條件基礎上,加上人類智慧、群力實踐而成,所以,「文化」包括器物(直接滿足需求的)、規範(如制度、人類生活結構、秩序,以維護社會關係)、心智(為多數人共同的價值,表現於外,透過語言文字行為風格等工具展現,成為文學、宗教、戲劇等)。
陳德禹強調,為金門學發展計,應努力的工作重點,一是發展相關理論(如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等);一是全力保存相關資料,不要任意燒毀。
台灣新生報業董事長黃金文建議,對金門有建設性的研討會多辦一些;針對金門發展,他認為兩岸需要和平,金門需要建設,應放棄武力競賽。
中華軍史學會理事傅應川將軍指出,金門學的研究需要科技整合,金門發展觀光,要有文化根基,金門學可賦與其生命,讓觀光更蓬勃。史料保存相當重要,希望軍方能開放,該會也會居中協助。
萬能科技大學學務長劉易齋表示,若沒有文化,將產生歷史斷層與失憶。「政治利益會過去,文化生命不會過去」。當戰略點在台灣消失時,他期許金門要以大格局趨向做思考,能在歷史斷層中進行銜接,主導生命大流。
金門學研究會理事長蔡鳳雛希望藉此研討會召開,提供以後努力的方向。他表示,金門學研究會今年五月底才成立,金門學是一門以金門為研究對象、科技整合的學問。該會未來首先要做的事,一是金門學館藏的建置(收集有關金門研究的資料);二是金門學基礎工具書的編撰;三是研究成果發表園地的營造;四是有計劃的研擬金門學研究專題。
新文藝學會研究員鄭傑光建議舉辦古寧頭、八二三戰役研討;加強金門學研討會的對台宣傳。
金門縣府秘書董群廉指出,金門出外的鄉親冒險精神很足夠,但在金門本島的卻缺乏投資魄力,他希望能鼓勵公教員工退休後創業,帶動地區就業。
台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則建議,金門史研究應擴大範圍,不要老是受限於戰役研究的主題;他並呼應陳德禹教授意見,認為應加強理論研究,縣府可提供獎學金鼓勵;檔案資料要好好保存;他也說,研究金門最困難的是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這工作甚至比編修縣誌更重要,希望縣府協助;他也建議學習台灣編輯金門史料大系。
明道管理學院中國文學學系教授李增認為,文化資材維護要慎重,他對北山洋樓的彈孔被相關單位用水泥敷平感到痛心;對於金門學的範圍,他直言太龐大,應先訂幾個項目,分組、專業化地予以研究;他也建議,金門學發展要能與金門技術學院結合,設立研究所,以留住高層研究人才。
陳添財指出,金門研究能提昇為「學」的層級,相當可賀,他也說,希望藉此讓大家知道,金門還有核心文化,不只有貢糖、菜刀、高粱酒。
黃克標則強調金門定位,也認為設置國際研究中心較建立金門大學重要。
學者專家為金門學知識體系獻策
- 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