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處逆時光技術工作坊受理報名

  • 2018-09-01
 為建立大眾對於文物及藝術品保存的正確概念,文化處特別推出逆時光技術工作坊,希望藉由推廣與教育,讓大眾增加物件維護與保存的基本知識。(圖: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為建立大眾對於文物及藝術品保存的正確概念,文化處特別推出逆時光技術工作坊,希望藉由推廣與教育,讓大眾增加物件維護與保存的基本知識。(圖: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記者曹重偉報導】珍貴文物,要透過特殊技術才能妥善保存,為建立大眾對於文物及藝術品保存的正確概念,縣府文化處特別推出逆時光技術工作坊,希望藉由推廣與教育,讓大眾增加物件維護與保存基本知識,減少因環境與人為所造成的破壞,特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蔡斐文來馬指導逆時光技三招;即起受理報名至9月7日上午12時止,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3Fp4gRDcW2EQBtng1;講座預定8日上午10時於民俗文物館舉辦。
 民俗文物館所展示的紙質及織品文物,乃至生活器物,這些充滿歲月痕跡的物件能以最佳狀態呈現於參觀者面前,要歸功於幕後的修復師們,而「修復」工作對於大眾來說可說是既陌生又神秘,簡單形容修復師就像是文物與藝術品的醫生,了解物件背後的歷史、進行診斷與治療。
 每個人都有珍藏的物件,這些待修復物件的背後都有著他們的家族記憶與故事,修復師在了解物件的同時,也感受到物件中案主所寄託的情感與美好回憶。一位修復師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作為一個出色的修復師須具備三個領域專業知識,包含藝術史、修復技巧以及科學(化學)。對修復物件的背景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助於修復師在過程的安排。
 而修復技巧除了經驗累積,也需要一定程度美術技巧,才能自然呈現物件的色澤與外型;最後,藉由儀器分析與檢測,了解修復物件的材質、或是書畫顏料成分組成,具備化學知識能控制侵入性修復施作中的化學變化,與避免二次傷害。
 充滿藝術與人文涵養的學術背景,使修復師在作業過程中保有感性、科學知識與施作流程的判斷為理性部分,修復不同於藝術創作之處在於需具備理性思維及科學辯證,使得這項工作充滿挑戰。
 課程特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蔡斐文擔任講座,課程內容分為三部份,分別是紙質、相片、織品不同材質的保存技巧,紙張保護課程藉由影片介紹紙張製作的過程,並使用簡報與實物介紹紙張的特性與其保護的方法;相片保護課程利用簡報與實物介紹各類型的相片與歷史,並說明相片的製作、組成、特性與簡易的保護措施;織品保護課程則以實際案例分享進行,課堂上提供文物受損情況診斷與保存修復建議。歡迎對文物保存與修復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並可攜帶家中珍藏物品前來分享。工作坊供應餐盒,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請參與者自備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