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種說法雖然明白點出了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的現況,但其實也帶著某種超脫式的豁達。既然人生當中所碰到的事情有極高機率都會是比較負面的逆境,那又何必對自己的處境感到特別地哀傷或絕望呢!這種反向思考,不只是反映在事物上,在心情上也往往能夠給予自己一種深刻的反省,在最關鍵的一刻,拉自己一把,讓自己的「壞心情」澈底轉變,扭轉惡劣的心情,同時也扭轉未來。
海倫凱勒因為一場高燒而成了聾啞盲的病人,透過家人和她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女士耐心地開導指引下,重新站起來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文壇的杏林子劉俠女士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奪去了她的健康,但再度重拾快樂與希望的她卻以雋永的文字不斷地打動人心,感動了許許多多因為自己所遭遇之困難處境而失去信心的人。美國總統林肯也曾說過「同樣的一分鐘,你可以選擇快樂地度過,也可以選擇悲傷地度過,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選擇快樂地過呢!」不錯,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常會有許多挫折和失敗,這些事情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夠好、不夠積極,也或許是因為外在環境造成了某些無法抗拒的失敗。但正如商場上的名言所說「失敗的人找藉口,成功的人找方法」,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所遭逢的挫折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夠超越挫折並且成就自己。同樣的,我們如何改變自己向下不停墜落的心情,設定「悲傷停損點」,進而扭轉自己的心情,開始朝向快樂的一方大步邁進,也是一念之間的關鍵抉擇。
「心」的力量是驅使自己的最大能量。我們的心嚮往著何種生活態度,自然而然地就會致使自己成為擁有這樣態度的生活實踐者。換個方式說,當我們想要達到某個目標時,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外在行為來規範而不從內心去轉化,進而改變想法的話,等到不再對行為做規範時,整個建構出來的表象將會逐漸崩解。但如果從內心去進行建構,讓行為背後因內心想法而賦予意義,則會因為理解而促使行為繼續作用,於是即便沒有外在規範存在,這種為了達成目標而做出的認知也會持續發酵並產生作用。舉例而言,為了要保持健康,人們必須持續地運動。如果是因為老師或是長官規定要每天跑步,而不是因為自己想要擁抱健康生活的話,當規範存在時或許還會每天老實地運動,然而一旦抽離外在的規範時,沒有內化乃至以自己本心的想法而願意運動的人,很快就會怠惰並且不再運動。反之,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因運動所帶來的健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的人,則會在沒有外力影響之下仍然願意持續每天運動以維持健康。這就是「心」的力量所帶來的巨大差異。
猶記得小時候看過孫越叔叔在廣告中以他那種渾厚帶著一點鼻音的磁性嗓音說道:同樣的半杯咖啡,樂觀的人看到了會說「真好,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悲觀的人則會說「唉,怎麼只剩下半杯了!」。一樣是只有半杯份量的咖啡,在樂觀和悲觀的人眼中就是這麼地不同。面對事情的態度不同,必然也會影響結局的不同。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如果能夠捨棄悲觀的態度,發自內心以快樂的角度看事情,進而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問題,肯定會獲得圓滿的結果。也唯有我們決定從「心」出發去以快樂的方式面對一切,才能真正地擁抱生命,享受生命帶來的美好及豐碩。
決定快樂從「心」出發/混砲營砲一連一兵鄒鑫
-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