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砲二連下士吳永昌

  • 2011-06-20
 禮節正所謂禮貌和節數的表現,在古時也一直有這樣的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禮節大至君臣,小至君臣父子都應該有這樣的表現,為君者天之子,須以禮節得到天下子民的敬愛,為臣者須以禮節表現出對國家的忠誠,為父者乃其子表率,是孩子學習做人處事的基礎,須以禮節使其子了解處事之道,為子者,更須以禮節表現出孝順之德行,所以在古代時禮節是強國的因素,是倫理的表現,就像儒家思想中心仁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唐朝儒家是最得到支持的思想,唐朝也才能有唐宗八大家,能流傳千古的唐詩創作,更使得後人對唐朝更有追思讚仰之意,禮節就是一種文化的原動力。
 禮節是人與人之間特別的互動,文化程度越高的國家,禮節越是盛行,反過來說,較沒有文化素養、知識和受教育的蠻荒之地,禮節較無廣泛的推廣,而造就了少部分人的過分自大和無知,好比是井底之蛙,而這些人的作為是較無法令人接受的。所以,一個禮節為重的國家,因為禮節是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所以才能團結更多的人在一起,進而造就一個強盛的國家及文化。
 現今國內也有在推行禮節運動,希望國人在平常人與人相處時,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禮節,更不要只因為利益才想起禮節的力量,禮節應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且在服務業盛行的台灣,禮節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人見到人不光只有說聲:「請、謝謝、對不起。」這些話,像是在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都已經進化成為人設身處地的著想,只求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程度。因為禮節不周的人,無法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取得上司的認同,因此較容易在這個社會中成為被淘汰者,無貴人、無知心、無人脈的人,怎麼有可能在都市中生活呢。
 禮節運動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在軍中擔任士官,就要有「我是士官,士兵的領導者,是具有優良傳統陸軍部隊的骨幹。」做任何事都要有責任心和榮譽感,對長官要敬仰,使其說話有份量,在軍隊運作上更能有效率、有方法的運作,對下要誠信,命令不隨意改變,掌握事情的始末,帶兵要帶心,試問:「沒有禮節的人怎能當一個領導者呢?」 所以讓禮節成為一個生活態度,使台灣的文化立於不敗之地,永續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