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牛角嶺上,眺望遠處。看到的是起起落落的飛機,是櫛比鱗次的復興村人家,是峰巒起伏的雲台山,是慈航普照的媽祖巨神像,是來來往往的漁船,是餘暉說不盡的夕陽,極目所及之處,是一望無際的海平面。一切是那樣的安靜,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沒有熙來攘往的人群。一個閩江口外的小島,靜靜躺在落日斜陽下。
若非身歷其境,也許,我也跟許多人一樣,不曾特別注意這座叢薾小島。但,何其有幸,生命中一支九號籤,給了我這番與眾不同的體驗。馬祖,也許在一般人印象中,是一個因戰爭而與世隔絕的列島,在阿兵哥心中,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北疆。但在命運的安排下,我開啟了這趟乘風破浪之旅,走進了這座小島,認識了這座小島。
道別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甫下臺馬輪,迎面而來的,是寒冬中一片蕭瑟的馬祖,是凍入骨髓的凜烈北風。然而,隨著冬天的尾巴漸漸遠去,馬祖慢慢綻放出它的生命力。春暖花開的三月,北疆的馬祖,還吹著呼呼的冷風,但樹裡林間,已綻放出春天的氣息。此時,是馬祖的霧季。一片朦朧間,醞釀著即將甦醒的活力。為緊接而來的夏日,做好暖身。夏天是馬祖最熱鬧的季節,不管是動植物乃至於人們,紛紛灑在這個小島上,繽紛了這座島嶼。
隨著在島上服役時間越長,我開始走出營區、網咖,踏上這條未竟之路。試著認識心目中這座神秘的小島。感受馬祖文化之美。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首先認識的是它的村莊城鎮。因為海洋文化的影響,加上歷史上常有海盜襲擾此地,或許是因為工作需要合作,或許是因為需要團結對抗海盜,當地聚落型態多以集村為主。每個村莊地理環境不同,文化也各異其趣,有不同的守護神,有不同的風景,有不同的人文景觀,也有不同的產業。絕大多數村莊以漁業為主,除漁業外,也發展出不同的漁產加工業及其他食品加工業,豐富了馬祖的飲食文化。像是以魚漿製成的魚麵,以酒糟製程的紅糟,以地瓜製成的地瓜餃,以及馬祖酥及芙蓉酥。此外,還有近年來隨著產業政策調整興起的馬祖酒廠,不但承繼了古老的馬祖老酒,更釀造出甘醇的高粱酒,為推廣馬祖文化注入一股新血。此外,值得一遊的還有戰地特有的人文景觀,在這世界坑道密度首區一指的島嶼內,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的坑道,每座坑道,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其中鬼斧神工的造化,令人嘆為觀止。除此之外,沿路的戰地精神標語,也自然感受到那曾作為戰地最前線的戰爭氣息。
除了村莊文化、海洋文化、戰地文化,更具有代表性的是它那股慢活的氣息,也許是環境,也許是文化,也許是產業,更可能是種種因素加起來,形塑了它那獨樹一格的慢活文化,這在工商業快速發展,生活步調極快的大都會,是難以想像的。雞犬之聲相和,漁歌互答的悠閒畫面,深深的烙印在我腦海。我想,它感動的不只是我,還有到過這的每一個人。我想,之後還會有更多的人到這美麗的島嶼,感受它這份獨特的氣息。因為九號籤,讓我在服役的這一年,踏上了這條未竟之路。讓我在這一年間,體驗了有別於台灣的馬祖文化。
站在牛角嶺上,望著遠方。我想起了佛洛斯特那條未竟之路。林中有兩條路,我這個過客久久徘徊,極目望去,一條路在遠處,蜿蜒的進入荒蕪,我向另一條路望去,同樣平坦,也許它更值得行走,因為它長滿茸茸的綠草,等待人們的踐踏。而我最後走入了人跡罕至的那條,這就造就了一切的不同。這,不就是這一年馬祖奇幻之旅最好的寫照嗎?隨著二十年前戰地政務的解除,以至於今日大力推廣觀光的政策,馬祖的神秘面紗漸漸揭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踏上馬祖這塊土地,認識馬祖這塊土地,體驗馬祖的文化,讓世界知道馬祖之美。
馬祖-我的奇幻之旅 砲兵群砲一連下士 林宜賢
- 20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