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全民國防 建構固若磐石國防力量—軍事新聞網

  • 2012-10-29
摘要:自民國95年起,全民國防教育推動迄今,民眾參與國防事務的熱衷程度,逐年有顯著成長趨勢。如今年2月11日首場次陸軍步兵學校八十週年校慶營區開放,到年度最後一場,10月23日馬祖防衛指揮部實彈操演任務落幕,場場均吸引許多民眾扶老攜幼共襄盛舉。
根據統計,今年國防部共開放陸、海、空營區十二處,參訪民眾逾三十萬人次,即充分顯示國人對營區開放活動的熱烈支持;此外,如時下最夯的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活動,今年共舉辦十一個營隊、三十梯次,召訓三千二百九十餘人次、、、、、、、、、、、。
2012/10/29青年日報社論:
為推展全民國防教育,邁入第十三年的「一○一年全民國防網際網路有獎徵答活動」,日前進行電腦隨機抽獎;此次活動在各級政府、學校、網路社群及媒體大力推廣下,獲得民眾熱情響應,共有超過二百一十萬人次點閱參加,顯示透過有趣多元的全民國防教育,不僅讓更多年齡層的民眾都能參與,也有效達成全民國防深耕社會之目標,進而凝聚國人共識,支持國防建設,建構「固若磐石」的國防力量。
縱觀今日全球局勢,不難發現,現代戰爭已是政治、經濟、軍事與心理「四大國力」之競爭,尤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戰爭形態也隨之轉變,不僅更立體、更全面、且更具規模。因此,當前戰爭形態也由以往單一軍事作戰,延伸至政治、經濟、心理等多元繁複層面,非但不分平、戰時,更無前線與後方之別,均需傾全國之力,才能獲致永續生存與發展。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全民國防」不再只是口號,獲得民眾的支持,才是國防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事實上,全民國防的重要,古今皆然,如周代「井田制度」首創寓兵於農的概念,乃至於宋朝王安石的「保甲制度」等,均是開民兵之先例;西方則應追溯至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爾後並逐漸向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國擴展;德國名將魯登道夫一九五三年在《總體戰》一書中強調,國家平時應為戰爭預作準備,因為現代戰爭中很難區分前線與後方,所以戰爭準備不僅以軍隊為目標,人民同樣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為宣揚全民國防理念,建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國防建設人人參與」共識,國防部不論在法規制訂、政策規劃,以及多元管道推動相關事務,都有實質成效;自民國九十五年起,全民國防教育推動迄今,民眾參與國防事務的熱衷程度,逐年有顯著成長趨勢。如今年二月十一日首場次陸軍步兵學校八十週年校慶營區開放,到年度最後一場,馬祖防衛指揮部實彈操演任務落幕,場場均吸引許多民眾扶老攜幼共襄盛舉。根據統計,今年國防部共開放陸、海、空營區十二處,參訪民眾逾三十萬人次,即充分顯示國人對營區開放活動的熱烈支持;此外,如時下最夯的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活動,今年共舉辦十一個營隊、三十梯次,召訓三千二百九十餘人次,每梯次的報到率均為百分百,從學員填答的滿意度問卷中可以知道,暑戰營健康、活潑多元,有別於學校教育嶄新感受的課程內容,亦已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肯定與青年學子們青睞與熱情參與。
尤其,為深化校園學子對「全民國防」的認知,並爭取優質青年加入國軍行列,國防部今年也首次策辦「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暨宣導募兵制—走入校園」活動,藉由與青年談心、社團聯誼,以及創意十足的人才招募文宣,在在讓學校師生了解國軍建軍備戰的努力與方向,進而強化師生全民國防理念;同時,透過募兵活動的推廣,吸引年輕學子報考軍校,或加入志願士官、兵的行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民國防教育」隨著科技數位化的腳步,在執行作為上更活潑、更別具創意。以今年「全民國防網際網路有獎徵答活動」為例,有鑑於時下傳播媒體形態改變,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新科技載台崛起,國防部亦掌握時代潮流,特於網站首頁及海報增設QR Code二維條碼,以方便參與者運用手機進入網站作答;所以,今年參加全民國防網際網路有獎徵答的民眾,年齡層分布極為廣泛,上自七十歲甚至更高年齡層,下至十歲的民眾均能輕易操作,而難能可貴的是大多數參與的民眾都能正確答題,取得抽獎資格,不僅展現對國防事務與知識的熟悉,更證明經過數年來在政府團隊努力不懈的推動下,民眾對國防的關心與熟稔程度已明顯提昇。
「全民國防」已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國防發展的主軸,舉凡百年無戰事的瑞士,以及常年處於戰火威脅的以色列,皆是因為能成功推動「全民國防」政策,深化百姓國家與敵情意識,而能確保國家安穩生存。就我國而言,鑑於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臺,且近日東亞、南海情勢又因主權島嶼等爭議再度浮上檯面。在此一局勢中,國人更應了解,我們必須充分運用國家整體資源,結合有形、無形力量,持續透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政府機關在職教育與民間社團等不同管道的實施,讓國人對於所處國際情勢、戰略環境、敵情威脅、國防政策、軍事戰略等有更正確的認知,俾強化國土防衛的決心與意志,共促國家邁向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