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隊中,每個人都是屬於團隊的一份子,各司其職的努力扮演小螺絲的角色,這一切聽起來沒有甚麼太大問題,然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的心,人性傾向於保守與懶惰,由於每個人的工作量不可能完全相同,勢必會有差異產生,此時有心人便開始大做文章,在團體中抱怨或甚至仇視不同工作性質的部門,很遺憾的,在這種病態的氛圍下,許多個案的負面情緒都是由此衍生。
其實人性是很單純的,可以說是簡單的令人害怕,以客體關係理論的說法來看,人在三歲前建立的自我概念,將會深刻的影響往後的人格認知發展,若當時主要照顧者能適時滿足我們,這將會建立起對於生心理各項需求的安全感,對於他人(外在客體)也能以更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若幼年時期遭受照顧者的忽略甚或遺棄,則很可能產生不健康的病態人格。
人在直覺上傾向於把他人(客體)歸類於全好或全壞,這也是源自於三歲前自我概念的建立,由於我們都喜歡好的(舒服的、滿足的、有穩定安全感的)感覺,若在自己身上找到不好的感覺時,一般人容易下意識的將它(這種感覺)驅離於自體之外,轉變為內在客體,雖然還是在我們心裡,但它「不是自己」,因而會讓我們好過一些。
這種狀況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遭受重大變故的幼童,常常藉由下意識造成部分失憶,來隔離自己心中的痛苦感受,這是在自己內在的類型,而當我們開始面對他人時,同樣的習慣又開始運作,「好的留給自己,不好的不是自己」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我們常常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是完美無缺的,而被討厭的人則一無是處,這種傾向在我們長大進入社會之後,便會用很技巧性的方式變形,內化到心中對於無數價值觀的判斷上。
舉了這個例子,我想表達的其實很簡單,「每種業務都有各自的辛苦」這句話沒有人不會講,然而真正認同的人寥寥可數,要如何看清自己討厭的別人其實也有他的努力與優點,同時接納自己的想法行為「有對也有錯」,這樣的包容與達觀很難做到,需要突破的,是人生來為了保護自己而建立的簡單心理機制。
豁達的態度、寬闊的心胸,拋下自己腦中的盲從與習性,往後的日子也許會快樂許多。
面對真實的自我/馬防部心衛中心簡浩倫
-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