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引廣播叫賣服務帶動商機 部分居民抱怨嫌吵

  • 2015-11-23
 東引鄉的各處角落,幾乎都在「廣播」的範圍內,其即時的便利性,仍然是民眾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圖/文:陳其敏)

 東引鄉的各處角落,幾乎都在「廣播」的範圍內,其即時的便利性,仍然是民眾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圖/文:陳其敏)

 【記者陳其敏報導】行動科技的時代,古老又傳統的廣播系統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透過廣播器賣魚、賣肉,還是通知那裡在舉辦活動,對人口不多的東引而言,不但快速,而且涵蓋範圍又全面,即使面對社群行動的廣泛應用,仍然是歷久彌新,絲毫感受不到即將要淘汰的跡象。不過,對於住在廣播器下方的住戶來說,不時傳出的喧擾播音聲,就如同是噪音公害,也一定程度影響到生活的品質。
 東引鄉公所的廣播服務,從早期的政令宣導、找人,到現在以商業行為居多的叫賣廣播,幾十年下來,廣播器不斷更新,甚至還把線拉到北澳、獅子村等外圍村落,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聲量也越來越清晰。雖然,公部門在裝設擴音器時,盡量選擇在公共建築屋頂架設,以減低播音對住民的干擾,但是,當廣播頻率多,內容又都是幫商家、漁船主叫賣時,民眾對廣播器的吵鬧、濫用情況,多少還是會感到不耐及生怨言。
 近來,就有網民在鄉公所網站留言表示,「鄉公所的廣播是否需要訂一些規範,同樣地點,同種商品,每天、每天、每天廣播,有必要嗎?」「賣小火鍋、賣麵線、賣早餐、賣麵包、炸雞排的,是不是也可以每天透過廣播喊賣?」不過,也有網友為公部門發聲緩頰,認為「廣播了,方便鄉親做生意與購物,但也妨礙安寧;不播,安靜多了,但又得罪鄉親,指責不便民,廣播與不廣播,鄉公所都是為難啊!」
 一位民眾說,廣播已經存在幾十年了,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找人找不到,天黑了,還不見小孩回家,都是借助廣播溝通。即使現在人手一支智慧手機,社群網路通訊應用發達,還是難以取代即時廣播的普及性,而且,地方人口少、商業規模小,也沒有固定的市場,像賣魚、賣肉,甚至賣青菜等這類不定時的販賣活動,還非得透過廣播,才能帶動民生需求的互動。當然,公部門一年到頭都在為特定的個人或公司行號服務,聽在民眾耳裡,難免心生不滿、有所質疑的。
 廣播,行之有年的一種習慣,也已經變成地方特色。尤其對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而言,突然聽到廣播那裡有魚賣、有新鮮的黑豬肉賣,都會感到新奇好玩,覺得好特別。其實,東引這裡多數的居民也早已把廣播視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雖然有時候一天喊叫好幾回,不免也會抱怨嫌吵,但是大部分的民眾覺得尚在可忍受範圍內,不認為有停用廣播的必要。
 鄉公所表示,為了避免廣播擾民、濫用,近幾年來針對廣播的使用,已作了一些限制,比如上午9時前、中午休息時段及晚間9時之後,都不能再使用廣播器,此外,也限定每艘漁船每天僅能透過廣播叫賣一次。也籲請民眾有節制地善用廣播系統,減少喧擾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