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琳達•蘇•帕克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一個貧窮的鄉下,一位可憐的橋下孤兒,但是,充滿了一股樸素的熱情。雖然大家都是窮人家,卻可以一起點燃希望之火;即使簡單的食材,也能想成一種色彩的饗宴;雖然是陌生人,卻有著一種單純的情誼,永久燃燒。
故事中的四位主角:樹耳、鶴人、明師傅、明師母,都是窮人,而樹耳和鶴人也是孤兒。殘缺的鶴人和樹耳住在橋下,背負著底層社會的擔子,身上也無形的烙印著不祥的印記。而明師傅夫妻則是情感已到破裂邊緣,雖然具陶匠的「可敬」地位,卻飽受喪子之痛而心門深鎖,自絕於人。
感情形式的變化多端總是令人驚訝。無論年齡與經驗,鶴人都高於樹耳,就像父親、老師一般,但卻因有殘,處處需樹耳的指點和協助,而樹耳對比自己年長的鶴人,卻像兄弟般安慰、教訓。這對「忘年之交」的關係,在這種尊卑分明、長幼分明的社會上,非常奇特!但在他們的社會地位上,這種觀念就像他們一樣:明明存在,卻好似不存在。而且他倆短暫相交,卻能如此的信任、關懷對方!這種情誼,令人感動!
而樹耳和鶴人樂觀的話令人佩服!當樹耳第一次看到明師母為他準備的便當時,他看見「幾片襯得飯粒更加潔白晶瑩的深色魚乾,還有一些由甘藍菜,鮮豔的紅辣椒、綠洋蔥和大蒜調味醃製而成的泡菜。」而鶴人則這麼說:「今晚有豆腐,加上醃製的黃瓜,真是絕妙的組合。柔軟的豆腐,配香脆的黃瓜。清淡的豆腐,配辛辣的黃瓜。那個女人真是個藝術家。」即使是簡單的菜,他們都能用顏色,將菜搭配的很美!
即使如此的灰暗,也樂觀。在低階層的社會中,展現對「家人」的信任、關懷。對無依的人伸出援手,將灰暗的世界,彩繪出「活生生」的熱情。
碎瓷片讀後感/塘岐國小 柯忻辰
- 201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