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典的故事/介壽國小 曹鳳汝

  • 2011-01-30
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天剛破曉,剛出生而且無雙手的楊恩典,就被她的父母遺棄在岡山市場的肉攤上,不知是他們有意拋棄,還是看到她那令人感傷的身軀而丟棄。「哇∼哇」一陣陣嬰兒的哭喊聲,被市場上的吵雜聲給掩蓋了。這時,有位善心的小姐,將她送到岡山警察局。然而熱心的警察找遍全臺所有育幼院,都沒有地方要收養她,最後聽聞楊煦牧師夫婦所辦的育幼院很有愛心,所以將她送往六龜育幼院。
楊煦夫婦倆是善良及慈祥的好心人,他們所創辦的六龜育幼院,照顧著許多被拋棄的孤兒,也豐富了他們的生命。當楊爸爸看到楊恩典的第一眼,憐憫地說:「這是上帝的恩典」,所以將她取名為「楊恩典」。有些人質疑地問:「她沒有手臂,怎麼叫恩典?」楊爸爸總是面帶笑容的回答:「她沒有雙手,是上帝免除她的勞役,這不是恩典是什麼?」。看到小時候的恩典先天缺手、蹬來蹬去的雙腳一長一短,有時楊煦夫婦總是聲淚俱下,擔心她無手要怎麼自立更生、要怎麼快樂活下去?這些難解的問題,令他倆苦思與擔憂。
在成長學習的過程裡,楊煦夫婦好像園丁一般,細心的栽培恩典,而她就彷如溫室裡沒有兩片葉子,但具有堅強生命力的玫瑰,平靜的過著生活。由於楊煦夫婦的經濟狀況不穩定,食衣住行全都得自己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給予恩典最好的成長環境。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恩典小時就能夠學會用腳靈巧地摺出紙鶴、打電話、洗臉、刷牙等。
  由於育幼院大部分的孩子來自山區,各個都很會爬樹,院裡到處都種著桂圓、芒果、蓮霧等果樹,孩子都喜歡自己爬上樹去摘果子吃,令恩典羨慕不已。雖然有人會幫她摘果子,可是恩典想要體驗爬樹的樂趣,於是脖子、肩膀、雙腳並用,像毛毛蟲在爬樹一樣,院童們不但沒有人取笑她,還用雙手適時扶她一把,讓她享受到一般正常孩子爬樹的樂趣,也讓她重拾歡笑。
恩典上了國中後,對繪畫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年幼時用雙腳畫得圖亂七八糟的她,經過向國立藝專教授楊鄂西、王瑞琮學畫,已能畫得栩栩如生,令人驚訝連連、嘆為觀止,也找到她的一扇藝術之門與光明前程。她還曾應各國之邀舉辦個人美術展,及將畫作參與義賣會,因而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人物、眾所矚目和祝福的焦點,同時更榮獲殘障者優良楷模。
在六龜這個地方的人都稱楊煦牧師「好好先生」,還有人稱他是「土地公」。他把育幼院六百名院童都視如己出,也使他們成為愛心的象徵。雖然楊牧師不希望得到任何回饋,但是院童卻能知恩圖報。楊恩典為了回饋六龜育幼院對她的栽培,學成歸來時,每逢週日便在院內涼亭作畫,現場義賣作品,客人們也都很有愛心,讓她倍感窩心!
讀完這本書,不禁令我熱淚盈眶、感動萬分,也讓我學習到如何的付出與關懷他人。因為恩典是國際知名的口足畫家,如瑞典的蓮娜.瑪利亞一樣,戰勝身體的殘缺,得到了上帝的眷顧,綻放出藝術的光芒,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恩典雖然沒有雙手,但她並沒有自暴自棄,而且坦然的面對自己,這樣的精神是當今青少年的模範。我會學習她的精神,追求夢想、不放棄自己、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