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與忘卻/臺南一中  黃向暘

  • 2021-04-18
 如果人腦記憶區像電腦中的記憶體,有一天,將再也塞不下任何事物。因此,生命為我們創造了「忘卻」,有可能記得一首歌的旋律,歌詞已遺落在腦海中;也有可能記得旅行中某一瞬間凍成的永恒畫面,卻無法回想旁枝末節。記憶閃閃發亮,把菁華留存,提醒我們曾經走過此地吧!
 記取是一種景象、聲音、心覺的片段或整體的擷取,因此記憶是瑣碎的,在各個事件交錯下又存在些許片段,唯有在某個觸動下,才將拼圖拼起,以記憶的膠水。諷刺的,許多人將仇恨、憤怒,硬塞在記憶區裡,甚至是整塊的,將其他情緒的連結網破壞,擠至一旁,而一股混著猜忌和厭惡的氣息流露於表情、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什麼該保留?我認為經歷事情後需多方面思考,思考能協助淘選精髓,避免不該忘的點點滴滴流逝,並讓悲傷、厭惡的垃圾離去,而使教訓緊刻心中。
 忘卻則是一種藝術、學問,有些人認為忘卻便是空白,但忘卻留下更多的是淡淡身影、似有似無的色彩。忘卻甚至可以使記憶中的片段更添夢幻色彩。忘卻,很多時候比記憶還艱難,不斷提醒自己忘了某事絕對是可笑罷!因為記憶的褪色只能靠時間來沖洗,我們大概只能先確定什麼需要留下,而不重要者袪除、遺忘。看似大腦「忘卻區」是垃圾場,是被動的,然而真是如此?中華文化中的山水畫的留白是主動的忘卻抑或是被動的?我們是主動的,也因為如此才有更想像空間吧!主動丟棄一些東西,生活才容得下更多情趣。
 記取與忘卻都是跳躍的,有時,盯著操場回想以往,會憶起三年前的某事,又忘了某人分別了那事情。因此,記憶區與忘卻區內部有所連結外,彼此也有許多通道。有一天,想起忘卻的那人,當然,我們需要主動或被動丟掉一些事情,留一個健康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