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目的地有幾種方式?開車、跑步、搭乘飛機……等皆是,這些答案可能不是最有效率、最優秀的選擇,但沒有對錯,而人們的意見也正是如此。
人生不可能一直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是傲睨自若的人也總會有要聽取他人意見的時候。往往在決議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發生「爭執」,雙方都堅定自己的立場,不願退讓任何一步,最後以鬥爭收場,不只傷感情還毫無意義。因此,發言之前務必考慮三件事「禮貌、場合與時機」。人是聽覺動物,喜歡會講好話、有禮貌的人,當可以選擇禮貌時,不禮貌永遠不是一個好選擇,可以暗自不尊敬他,但在表面一定要有禮貌,禮貌讓意見變得更有力。「在適當的場合,做對的事」這句話家喻戶曉,是家長、老師從小到大不斷提醒的一句話。在不正確的場合說出意見,會使氣氛降至冰點,讓人「看不下去、聽不下去」,進而意見被無視,有說等於沒說。「錯的時機,帶來危機」相同的意見在不同的時機提出,得出的結果卻迥然有異。舉例來說:主管剛下達了一個命令,有人就要反駁這件事有問題,並對此決策提出質疑,會讓主管認為是在反抗,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比主管高明,想必心裡會很不愉快。因此,剛決策的問題應該是堅決執行,等找到合適的機會了,再私下提出。
想像是完美的,現實卻不一定做得到。在面臨意見和他人不同的時候,我會選擇先聽聽他的想法,以及他提出此意見的動機,如果他的意見是有建設性且實際的,那麼,我絕對採納。如果他的意見有如天方夜譚,那麼,我絕對堅持己見,並且「說服」他選用我的意見。又或者是將意見融合,挑出優點、篩出缺點,整個提案的品質大大提升。
意見沒有對錯,就像到達目的地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沒有錯,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很棒。不過,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為了讓成果變得更美好,因此,我們要在所有意見中選出最完美的,即使不是自己的提議也沒有關係。表達自我、傾聽他人的意見,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課題。
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中山國中 劉榛蓁
- 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