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東引/詹儩謙

  • 2002-06-28
 古往今來,東西方都有主張「順其自然」之說的思想
家,只不過,他們對於如何界定「自然」的看法,可就
各有不同了。比方說,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著
重的是政治上的成效;而西方亞里斯多德所稱的「依自
然而行」,強調的則是個人在偷理上的實踐,也是值得
我們切身關注的議題。

 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幸福,但是,我們該怎麼為這兩
個字下定義呢?亞里斯多德學派便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
個人的品德操守,並將「品德」視為人類的行為符合自
然法則所產生的結果。在東方,對於自然法則的評論,
則一貫認為一方面表現為宇宙之道(天道),另一方面
則體現於人的理性(人心),這樣的看法正好與亞氏的
學說有了不謀而合之處。

 品德必須出於人的主動抉擇,幸福必須得自人的情願
依從,而這兩方面的關鍵,都在於人可以自由培養他的
「內在態度」。譬如說,對於天理與人心的體認,是一
種不待外求的道德直覺,一旦肯定這種體認,即是「用
智」;毅然追隨,則是「勇敢」;約束激情,即是「自
制」;若合符節,即是「正義」,這四種品德相聯互攝
,不可獨存。早期的西方學派屬於嚴格的理想主義,認
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