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之美/陳章(台南)

  • 2002-08-22
 上古時代,穴居野處,為求食物久藏之法,起初,搏
土為坯,日曬乾之即成土器,到神農伏羲時,則掘土為
穴灶,以火燒土,使成為素燒之陶器,用以烹飪,用以
貯藏。所謂陶瓷,是由原始時代的土器發展而來的產物
,在土器的世界裡往往有令人驚嘆的美麗、進步的作品
出現,至於表面繪有活潑生動的彩文、高度技術的彩陶
,係於西元前五千年前的古老時代,出現在黃河中流地
區,持續到西元前三千年左右,新的土器產生取代它為
止,這種磨得純黑一色的器面,我們稱之為黑陶,與明
麗、鮮亮的彩文陶器截然不同,黑色的光澤有著樸質、
落實的美感,它在殷代即已產生,而在殷代中期卻誕生
了與此完全相反的純白土器--白陶,白陶似乎與銅器同
時,皆使用於祭祀的場合。

陶瓷器得胎土中含有花崗岩或石英的粉末,這種物質
碰到高溫,漸漸開始熔化,瞬間即在器面上形成玻璃物
質的膜,這就是最早的釉藥。在殷代已經發展出以真正
的窯作高溫燒成的技術,在殷都遺跡及中國各地均發現
有使用此種灰色釉藥的陶器,以後經過長時間的改良,
而成為青瓷。

 約從周朝末期開始,灰釉陶大量的被製造成銅器器型
之瓶或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