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心得」論:成功領導者,要親賢者而遠小人!/丘吉幹

  • 2003-03-14
中國歷代的人才「運用術」,一言蔽之,就是「領導統御」的關係。宋代名政治家兼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認為:「取士之道,當以德為先,其次經術,其次政中,其次藝能:::。」在他看來,「選用人才」的重要原則,應該把「德行」的考核放在首位,然後是「經術」,其次是「政事」,最後才是「藝能」。這種以「德行」為重的說法,事實上也「反映」了古代選用「人才」的「傳統思想」。而唐代名臣「杜佑」也指出:「若以德行為先,才藝為末,必敦德厲行,以儜甲科。豈舒俊才,沒而不齒,陳是長者,拔而用之,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依筆者「淺學」譯為:用人之時,如果以「品德節操」為首要標準,把「才能技藝」列為其次,必定會使人們「加強」身心修養,「勤奮」向學,以「榮登」科舉考試最優秀之列。如此一來,「俊才」就不會遲遲不能發揮「才華」,受到「埋沒」而不被「錄用」;通過排列「比較」這些人才,「選取」拔尖的人加以「善用」,一定會使許許多多人受到「鼓舞」,進而被「吸引」,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因此,在「杜佑」的說法,主要是強調,應該以「德行」為科舉取人的「根本」,認為「才藝」僅僅是次要的審核標準。朋友:您的看法又是如何? 我們再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隆中策」中,預見天下三分,充分顯露了他的「智慧才幹」,後來「鞠躬盡瘁」效忠蜀漢,更展現出他的「高風亮節」情操,他個人「行徑」如此,在他選用「人才」時也是以「德才兼備」做為準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曾向蜀漢後主劉禪「上疏」,即有名的「前出師表」。在他疏章裡「強調」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喜歡閱讀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從「史料」中,都知道「桓帝」與「靈帝」都是東漢末年的皇帝,兩人都「寵信宦官」,重用「外戚」。而任由宦官外戚「專政」,兩派人馬「互相傾輒」之下,「朝政腐敗」而「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造成後來「群雄」並起,相互攻伐,從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在諸葛亮上「前出師表」之時,劉備已經病逝白帝城多年,他悉心「輔佑」後生。因此,在出師北伐之前,「總結」了前漢與後漢的「經驗教訓」。藉以「告戒」後主劉禪,不要「親小人,遠賢臣」,而要「親賢臣,遠小人」,唯有如此,才能使蜀漢「興隆」,進而消滅曹、魏,「光復」漢室。朋友:綜觀古代的「用人哲學」與現今的「時勢潮流」,新時代人「選拔人才」的明智作為該當如何?依筆者個人「才疏學淺」的認為,應有三項的抉擇之標準,當然首要「品德」,次為「器量」,後為「才幹」。謹析述如下,其一:「品德」即剛真「無私」,忠誠「廉潔」,但不能只為「庸碌無為」,如果無人「誹謗」也無人「讚揚」,那就稱不上是「人才」。其二:「器量」指能夠「虛懷若谷」地接受「正確」的意見,以「寬闊」之心容納「賢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沉」,喜怒不行於色。其三:「才幹」是指「才華洋溢」,充滿「智慧」,能夠隨機應變,而不是「口齒伶俐」,只會賣弄「小聰明」的狡詐之徒。只有這三項標準兼顧,才能選出真正的人才。否則,即使有「精明」的頭腦,過人的「才能」,也不宜委以「重任」的。若不慎擇用「有才無德」之輩委以重任,他使用之「幹部」,必傾向「物以類聚。」當然,其後果對「主政」者影響弗大而深遠。因此,要成就一番「豐功偉業」的領導者,「擇用」重要「核心」幕僚或「主管」時,若無法一時覓得「才德」兼備人才,至少,選用「有德」中庸之才。雖然「他」可能無法提出您「卓見」,為您分勞解憂,但是他必能「有德有守」而讓您無「後患」之憂。而一般身在「職場」或從事各行各業的朋友們;更須「就近有德」之士,而「遠離喪德」之輩,以免身受「誤導」影響您我一生。朋友:不知您是否同意我以上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