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是一個櫃子裡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家家酒」,冰箱中有許多糖果、餅乾,可以隨時享用的地方;小時候的「家」也是一個有柔軟舒適的小床,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有爸爸或媽媽在床邊講故事的地方。 逐漸長大以後,「家」是一個下課鈴一響,趕忙背著書包,奔向那有熱騰騰飯菜等著我回來享用地方,「家」也是一個每次放學回家都要大聲吆喝「媽媽!我回來了」,聽到媽媽的回應,就會放心的地方。 到了青少年的時代,一顆自由奔放的心,總不想受限於家中許多的約束與嘮叨,尤其是家中的人好像不太瞭解我的心,因此,常常不想回家,「家」似乎變成旅館。 隨著年歲的增長,不久「家」成了我在北部求學朝暮思念的地方,多少次午夜夢迴,父母殷殷的關愛與叮嚀,兄弟姊妹之間的手足情深,常在夢醒之後,湧起要奔回家中的渴望。每一次的回家,成了心中最快樂的一件事,面對收拾行李準備離家的那一刻,卻是心中難以忍受的痛苦。 當兵時,遠赴外島,回家似乎成了一件奢望的事,然而「家」的眷懷,卻是艱苦單調的軍旅生活中,最大支持的力量,不論怎麼累、怎麼苦,一旦腦海湧現家及家人的親切慈愛,日子就可以重新充滿希望與信心。而收到家中的來信,可以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所洋溢的喜悅和滿足,是難以形容的。似乎離愈遠,「家」的呼喚愈切,而心中的思慕之情也愈深。 退伍之後,回到高雄任職,投入了為市民服務的行列,這個地方的人、事、物也融入了心中無法割捨的一「家」,從那工作與生活中所兼持的一份專注、一種執著及一股熱愛,錚錚鑿痕,脈脈清流,成了我對「家」最深的回饋。 當我結婚,有了孩子,「家」成了我們學習「愛」的學校,「尊重」、「瞭解」、「體諒」、「關懷」、「信任」、「付出」和「犧牲」是這個學校必修的學分。這一切所學的,不只是學習愛家中的人,更學習去接納那些流浪的心、孤獨的靈魂,疲乏的腳,使這個「家」成為一個充滿愛,也能夠散發愛的地方。 經過歲月的滄桑、生活的歷鍊,對於「家」的涵意,又會有更深的體驗,尤其是對自我生命更透澈的領悟之後,「家」,已經在心裡根深蒂固,隱隱然成為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永恆的信念。 原來「家」的另一層深意是「反璞歸真」,由於「家」具有怡然自在,依歸安頓的質,因此,「回家」的意義就是回到生命中人性之本,真實之愛的真我中,人生真正的家是我們真正做了我們要做的自己,也可以說是回到我們真正的自己。當相遇到真我的時候,一方碧湖清澗往往自內心深處呈現,清晰地映照出生命的本質與真誠,無需應付、無需椲達心言笑,心境如此怡然在,就在於回歸於一片天清地寧的真我中,一個人乃傾注了對自己、對生活、對整個世界最摯無偽的熱愛,那種無遠弗屆的自由,那份最深摯的共融與關愛,不就是「家」的特色與涵意嗎? 現代的世界雖然交織著一片音與遠率的畫幅,而人們靈魂深處卻是充滿了迷失與空虛,「無家可歸」可說是我們這一代人最有的心靈病徵,「何處是歸程?」成了現代人心中難一種「回家」,但願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透過對「家」與「回家」的體驗與領悟,找到生命真正的歸程,邁向回家的路。 「家」是生命依歸與安頓之所,「家」是喜樂與充實的泉源之處,回家的經驗是那麼美好-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回到那屬於人性之常,真實之愛的「家」,這個社會也能因每一個人的「回家」,尋回她原本的和諧與圓滿。
家/黃偉民
- 200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