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國內經濟景氣低迷,去年台灣平均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五點五,新聞媒體報導:常有家庭三餐不繼、全家自殺,或因成人失業孩童營養午餐費都無力繳交的類似新聞已「屢見不鮮」。而我們身處海隅「福島」的馬祖,可就幸運多了,整體來說:就業狀況仍如往昔,連近二百餘人定居馬祖的「大陸鄉親」,因各項基層工程進行或民間房屋整建,幾乎人人都有一份工作。當然,地區部份行商的朋友們,盈利狀況大不如前也是事實。究其主因,係地區商業消費對象,沿襲早期依賴軍人消費為大宗,眾所知,近年來國軍執行「精實」方案,調整軍種組織架構,兵員大量裁減。複加地區觀光業正在起步,而小三通人潮未達預期目標,這些因素是造成相關行業經營艱困。但是,鄉親們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應是無虞。其他近百分之七十,擔任公職或相關單位約聘僱人員,生活更是安穩不在話下。然而;我們絕對不可忽視國內政治、經濟、財政、金融的黑色漩渦所帶來的危機。筆者就網路、財經相關資訊所獲得相關資料,彙整撰析如下,謹供朋友們參考,當然,筆者才疏學淺、更非財經專長,分析難免有疏漏或短見之處,尚請先進與朋友們不吝賜教與匡正為禱。 行政院送請立法院審議中央政府九十二年總預算案中,「收支差短」約二、七○○億元,(立法院審議能砍刪多少,那是未知數,但依往年經驗能刪減三○○億元,那還得在野黨通力合作才行)。若包括編在「債務基金」內的還本支出,資金缺口雖較九十一年度的五○○○億元為低,但仍高達四、一○○億元。令人憂慮的是「經常支出」短差在四、○○○億元以上,為歷年所鮮見,主要係與「稅收」不足密切相關。回顧九十年稅收負成長百分之六點六八,而九十一年前半年稅收,較去年同期又減少百分之七點三,未來在持續減稅與景氣低迷下,情況仍難改善。財政當局為了避免違反「預算法」中,經常收支維持平衡的規定,已努力加強稽徵、查緝逃漏稅、增加規費收入,卻祗是「杯水車薪」。財政持續惡化,稅收嚴重不足,主要在於主政者及民意代表為討好選民,不合理的減免稅不但無法取消,且不斷擴大減免稅範圍,造成「稅基嚴重侵蝕」,而經濟不景氣更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中央政府「債務」已累積至三兆元,「經常收入」則不足以支應「經常支出」,政府財政產生基本失衡現象,債務繼續累積,已缺乏「收斂的動力」。此一黑洞如何填補,是個棘手問題,而關鍵則在稅制改革的推動。財政部長亦曾多次指出,若不「調整稅制」,將不能解決財政問題。然而其他相關部門,仍不斷提出「減免稅」的訴求,加上討好「選民」的文化,使得財政未來發展難以樂觀。 九十一年七月初,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的一份報告指出:台灣銀行業的逾放比率過高,以及銀行併購方式,解決基層金融問題,反而敗壞「整體金融體質」,使得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隱然成形。此一研究報告,隨即引起不少爭議,財政部長與央行總裁先後出面「消毒」。然而依據信用評等公司的估計,國內銀行「不良資產」金額約有二兆元,逾期加計應予觀察之放款比率在百分之十以上,(約百分之)十一點七四)甚至於有學者認為已經超過「金融風暴」的國際標準,實在不能掉以輕心。三年前政府為了改善金融業體質與降低稅負,曾將金融業營業稅率由百分之五降至百分之二。民國九十年修正「營業稅法」,打算自民國九十五年起,再將稅率降至零,在此前,則將九十一年初至九十四年底,為期四年的金融業營稅收「提存」,充實「金融重建基金」。九十一年修法又將此一規定延長至民國一○一年。雖然有些行庫在努力打消呆帳,提高資產品質,但因整體經濟不景氣,金融業逾放比率仍節節上升,原計畫中三千二百億元的「重建基金」仍嫌不夠,相關單位則異口同聲的要再擴大重建基金規模,甚至不惜「發行公債」來融通,至於如何落實改革,改善金融業體質,似乎「著墨不多」。然而,金融業是否免課營業稅,以及是否擴大將營業稅收,提存作為打消呆帳的財源,在社會上均引起相當大的爭議。由於以往公營行庫的特性,金融業的結構,政府的各項管制,以及金融監理的不周,造成「潛在」的金融危機,儼然已成為一個大黑洞,卻由國庫及一般納稅人稅收來填補,甚至不惜以發行「公債」籌措財源,且擬排除在公債法「年度舉債額度」之外,這樣做法不但有欠公平、合理、不守『財政紀律』,也影響從事國家其他建設之財源。 「經發會」會後,土地增值稅減半,各項租稅減免範圍擴大,不但不足以刺激景氣,反而拖累了財政。而金融業的營業稅減徵,逾放比率仍持續攀升,情況也沒有顯著地改善。反觀整體經濟表現,九十年「總體經濟」為五十年僅見的負成長百分之一點九一,「民間投資」負成長為百分之二十七,「資本設備」進口減少百分之二十六;而九十一年經濟成長率預期雖在百分之二以上,但上半年民間投資仍持續負成長,「僑外投資」甚至減少百分之四十六。而這一年多來,失業率總在百分之五以上,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存款利率急速下降接近零利率邊緣,銀行投資性放款仍是「乏人問津」,許多靠利息過日子的人卻無以為繼,自殺與犯罪事件頻傳,九十年「刑案」發生數增加百分之十二,預估九十一年還會再上升,(未上網查看警政署九十一年全國刑案發生統計數。)這些所形成無底的深淵,主要均與經濟不景氣、投資環境惡化有關。 大家都知道,台灣「投資環境」若能改善,資金如何流動都將有恃無恐。投資環境若能改善,生產、就業自然就增加,稅收隨之成長,金融呆帳也會減少,這才是「良性循環」。而政治力過度介入經濟事務,泛政治化與意識形態掛帥,惡化了投資環境,企業無利可圖,擴大減稅仍將無濟於事,進而造成「惡性循環」現象;反而使整體財政「雪上加霜」,政府推動公共建設的財源,更加「捉襟見肘」。改善投資環境面向很多,政治穩定與兩岸關係尤為重要,「經發會」召開年餘,所達成「三二二項」共識執行多少,值得慎重、客觀的評估。然而政府「拚經濟」的口號,卻使得一半民眾反而抱怨,政府並沒有在拚經濟,就應該深切檢討。而政府七百億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其中二百億元已在春節前後陸續執行,而另外五百億元方案,這個會期可望通過。但這些輔導就業、「搶救失業」之「燃眉之急」措施,僅可提供失業民眾短期「一年半載」就業機會,若國內大環境整體經濟景氣,無法確實改善,屆時又回到原點,甚至於陷入更悲慘失業境地。依筆者淺見,眼前最重要的,就是「朝野政黨」減少惡鬥與口水之爭,努力改善「財經法規與制度」。行政院推出的「六年國發計畫」,將財政改革、金融改革、政治改革列為首要的「三大改革」,似乎已經體認當前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應該拿出決心與魄力來「勇於貫徹」。同時「朝野」更應不分黨派,站在全民利益,共同推動健全財政與金融方案,逐能切斷財政惡化、金融危機、經濟不振間惡性循環的「鍊鎖」。促使整體經濟景氣回穩,不再沉淪,讓全民及早脫離這痛苦的深淵呵! 綜觀筆者手邊資訊彙整分析,相信朋友們更瞭解國內整體經濟面的嚴重危機,更能深刻體會中央政府負債累累高達三兆元。而地區在自身財政歲入貧乏,縣府年度預算百分之九十仰賴中央政府補助,今後爭取補助款項,勢必日趨艱難,近年來時有新聞報導國內有些鄉鎮公所公務員,連薪俸都發不出來,甚至有些都積欠薪資達四、五個月的也有。反觀我們雖然身處海隅一方,但中央政府對我們地區關愛眼神,從近幾年來各項重大建設投入經費則可體會。當然,這也是地區政治菁英們與中央互動良好所獲得果實。但這些爭取不易的經費,昔日有些因政策所擬不當,不僅造成巨額公帑浪費,呈顯效益卻為負面,深為地區鄉親詬病。身在公門的主官管,我們應該牢記蔣總統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期間,對高階文官訓勉的一句話,那就是:「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因為,「貪汙」畢竟是極少數不肖敗德之徒所為,公帑損失有限,傷害層面不大。倘若制訂政策不慎重、周延,執行後不僅損失鉅額經費,所產生負面效果可影響深遠呵! 近十年來,企業「行銷學」以「顧客至上」為經營理念,而政府龐大組織則猶如大企業集團,擔任公職員工亦即為企業內各階層僱工,而「人民」當然就是所謂「顧客與消費者」,如何讓民眾體察政府各種施政作為,切合民眾需求,這是身受「國恩厚祿」高階主官管「責無旁貸」的事,誠如古人訓示:「順民則昌,逆民則亡」這句千古不變的定律。台灣一片失業哀鴻遍野中,君不見常有新聞報導,台北市清潔工招考、法院工友徵補,及目前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各類臨時工招僱等等,其中不乏「碩士」、而且大學學歷者更不計其數參予應徵,但並不見得這些高學歷者均能錄取。反觀地區一級主管或單位主管,具有大學學歷者實在屈指可數。當然,高學歷並不代表具有領導統御能力或專業才能,畢竟地區很多主管佔缺後參加公務員銓定或升等考試而獲得,或是因緣際會的機遇所得來。但是,別忘了既佔置高位,理當秉持「身在公門好修為」的處事哲理,戮力從公摒棄私心、私念。亦如「馬報」元月上旬三篇「社論」的期許縣府新團隊應有的積極作為,襄助地方首長為家鄉盡份心力。這更是高階主管們職責所在,期盼每位主管今後都是部屬學習典範。而地區鄉親們更要體會國內整體經濟不景氣,珍惜您現有的工作「勤儉持家」。因為,誰也無法預估何時景氣才能復甦,若持續惡化下去,遲早會「波及」我們,事關您我生計,怎不令人「居安思危」有所警惕呢?這是筆者淺見,朋友:您的看法如何?
從國內整體經濟不景氣,我們應有警惕與作為!/丘吉幹
- 200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