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徹認識自我,嚴格剖析自己!丘吉幹

  • 2003-04-03
 古人曾說:「知人知己,自知而後知人也。」意思是說,要認識別人,必須先瞭解自己,一個不瞭解自己的人,也就無法瞭解別人。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想要辨識人才,不但要發現他「獨特」的優點,更應該充分地「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優缺點。如此,才能使人才「發揮」互補和相乘的功效。但是,有的人本身「缺乏」自知之明,「自認」為聰明過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想「逞能」,什麼事都要插一腳,結果到頭來「不務正業」,什麼事也沒幹成。這種現象,正如新文學運動的舵手「魯迅」批評某些作家時所說的:「樣樣要來,行行要搞,詩歌來一下,小說寫一下,又做論文,又搞翻譯、戲劇、美術、歷史,什麼都來,好像雜貨攤子。」筆者也深切認為他這番話,蠻適合地區一些「菁英」才俊,不致力「專業」領域潛研突破來造福鄉里,遂投入其他世俗事務,而經常「不務正業」熙熙攘攘地為那樁呵!地區欠缺「專業」人才,而一般事務則「人才輩出」,何不放手讓他人著力呢!因此,朋友:想要透徹地認識自我,就必須嚴格地剖析自己。 史料刊載,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子」說過一句經典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事先既要瞭解敵人的虛實,也要瞭解自己的強弱,這樣才能百戰百勝;不瞭解敵人,只瞭解自己,勝負的可能性各佔一半;至於不瞭解敵人也不瞭解自己,那麼準會每戰必敗。行軍作戰如此,經商亦然。商場如戰場,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就能達到「百戰不敗」,在激烈商場「競爭」中大獲全勝。如果「不知彼而知己」,最多只能出現經營企業「興衰」參半的局面。如果「不知彼不知己」,毫無疑問地逢戰必敗,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經營者很快就敗下陣來。 朋友:我們再看「歷史」上,「項羽」是秦末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可惜他「剛愎驕傲」的結果,自然地就看不到陳平、韓信、英布::::等一大批賢臣猛將的「過人之處」,最後「逼得」這些人紛紛出走,被「劉邦」陳營所用。他手上數十萬大軍「戰至殆盡」,退至「烏江」畔,仰天長嘆:「無顏見江東父老也!」而自刎江邊,這位蓋世英雄最後以「悲劇」收場。相反的,「劉邦!」不僅看到自己的「長處」,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處」。例如,就「出謀畫策」來說,他自知不如「張良」;就治理國家、管理百姓來說,他自知不如「蕭何」;就統帥百萬大軍的「能力」來說,他自知不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韓信」。正因為他「熟知」自己的缺陷,所以能夠恰當地使用群臣,把他們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各盡其才」,從而一舉奪得天下。 朋友:「認識自我,剖析自己。」就是要清楚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所在,認識自己的「最佳」才能之所在,以使自己不斷進步完善,進而使自己「識人」的標準和能力不斷提昇。朋友:您我都曉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不會以自己所長,來「衡量」別人之短。想要「培養」識人之明,就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多看自己的「短處」,尤其在看到別人的短處時,要懂得「短中見長」,看自己的長處時,更應該曉得自己「長中之短」呵!而身在職場的朋友們,在「為人處事」犯下錯誤時,更要「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要「諉過」他人,若是那樣的話,最後「真象」出來,那會讓別人瞧您我「一文不值」,徹底招致自己「人格」破產。因此,我們要勇於「自揭短處」,勇於「自我」批判檢討,這種作為才會使自己澈底「見過遷善」。 朋友:畢竟「凡夫俗子」的我們,在人生旅途上誰「都會犯錯」,我們要有「不怕」家醜外揚的精神。曾有人說過一句至理名言:「要用顯微鏡看自己的短處,用放大鏡看別人的長處。」這句話若能烙印我們的腦海,實踐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上,深信「人生」旅途,必能「安康怡得」地抵達終點站呵!朋友: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