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述: 民進黨執政即將滿三週年,第一本由執政黨國防專業立委李文忠主導,結合包括民進黨政策執行會會長林濁水等多位立委在內,規劃撰寫的兵力規模報告書近日出爐;以國防專業領域而言,這本報告書可視為民進黨執政後,針對國防政策規劃最具體完整的闡述。 根據執政黨國防專業人士研擬的報告,小規模、輕巧靈活與機動力強的部隊,將是未來建構兵力的首要考量。而我國武裝部隊的理想總員額,也將縮為廿五萬六千人以內;同時配合兵力規模縮減,也可以讓義務役役期縮短至九個月。 該報告指出,考量台海威脅來源、財政負擔、戰力換算、以及台海戰場想定,台灣地面部隊的總額,理想總數應該以九萬五千九百人為基準,就是本島的七萬七千五百人,加上外島的一萬五千人,再加上陸軍院校學生三千四百五十七人。因此,就我國陸軍而言,兵力規模應該予以縮減,並往全機動方向發展、以火力、速度取代人力,如此,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紀防衛作戰所需。 而我國武裝部隊的理想總員額,陸軍九萬五千九百人,海、空軍各五萬人,加上非作戰單位六萬零五百人,合計為廿五萬六千人,由此觀察,小規模、輕巧靈活與機動力強的部隊,係未來建構兵力的首要考量。 該報告認為,國軍「精實案」雖是國軍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發展,但卻只達成部分目標。從整體而言,從國防資源的配置仍無法顯現「精實案」的具體成果。它強調戰爭型態的改變以及未來戰場需求的革新,「人力」不再是遂行戰爭的主要條件,「腦力」、「技術能力」才是關鍵。 報告中建議,兵力結構調整應以縮減陸軍為主。我國目前以陸軍為主體的兵力結構並不適當,因為無益於台灣軍隊有效經營台灣海峽空中、海上及水下三度空間的「藍色戰場」。而一旦敵人突破海空防線,陸軍即成為防衛主力,也是最後的防線,但這道防線的要求必然是機動性高、火力強的快速打擊部隊,以及堅實而非龐大的後備部隊。機動性高、火力強的關鍵,是在武器、裝備的更新與維護,絕不會是在部隊的人數。 這份報告亦提及有關台灣防衛要綱,認為將大量資源放在地面防衛,並不能滿足戰場需求。應該採取「不對稱建軍」的方式,將資源集中在海、空主戰場的經營,以有效建立防衛力量。 報告中強調「以戰力取代兵力」的防衛新思維。提醒國防戰略應放棄心中的「馬奇諾防線(意指國防線)」概念,強調國防線的概念,除國人心目中固定的「領土、領海」外,在戰略者的規劃中,其實應該是「一條抽象的線」;實際的防衛線應該是向外延伸,以爭取戰略防衛的空間,強調對敵人攻擊點反擊的重要。二、述評: (一).綜合上述之論點,乃不脫離陳水扁總統所提出的「境外決戰」的戰略方針;我們的假想敵就是中國大陸,因此,我們國家必須依敵我的主、客觀條件,預期未來戰爭型態,衡量決勝因素,擬定國家戰略思想,釐定國防政策。戰略思想如果錯誤,最後必徒勞無功,遭致失敗。 中共統治下的大陸,土地面積約為台灣兩百七十倍,人口數量將近六十倍,共軍則概為國軍八倍,其國防軍力目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俄羅斯)。無庸諱言,明顯的戰略形勢是敵強我弱。而戰略的基本型態,不外「決戰」與「持久」。決戰是強者對弱者的基本策略,而弱者對強者,基本上是以持久為方針。因此,就戰略全程而言,我們沒有與中共政權軍事決戰的條件。 一九五四年「中美協防條約」簽訂,及一九五八年金門砲戰, 蔣總統與杜勒斯聯合聲明後,政府乃採守勢的備戰方針。其目的在嚇阻敵人冒險用武,其手段為持久戰略,並以有限時空的決戰,達成持久之目的,這個有限時空的決戰,是戰術性的,戰場在台灣本土。 有人以為在台海進入制空制海作戰階段,台灣本島不會淪為戰場。其實,這是非常幼稚的看法。難道敵人的飛機飛彈,攻擊台灣的海空軍基地、交通中心、機場和港口等,能算是境外嗎?台、澎防衛作戰的戰略方針,以制空及制海為優先,本質上是戰略持久,而非決戰。如果戰端一啟,我們在台海逕行海空決戰,最多幾天,甚至數小時,就會把我們海空軍都拚光了。所以台、澎防衛作戰的決戰,是在敵人登陸後,灘頭陣地未建立之前,在三軍聯合及反登陸的行動中,逐次將登陸敵軍殲滅。 為此,在反登陸作戰開始前,須儘量保存海空軍戰力,尤以空軍戰力。所以,不惜投資大量物力,也不避艱鉅工程,建構了可以說是世界第一的地下機庫,以保存適度的空軍兵力與戰力,用於最後反登陸的決戰,戰場必然在台灣本土。在既定的戰略方針下,我們整建海、空二代兵力,並加強陸軍的裝甲機動化。如果只一昧加強海、空軍戰力,而大幅削減陸軍總人數,自有待商榷,因為地面決戰乃為最後的戰爭手段。 (二).根據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室於本(九十二)年一月九日表示:國防部依據敵情威脅、戰爭型態、國防資源、戰略指導等因素,目前正持續全力規劃、執行「精進案」,今(九十二)年為實施準備調適階段,明(九十三)年起正式推動執行,平均每年精簡總員額一萬五千人,至九十五年達成總員額三十四萬人目標,以達到精實組織與戰力現代化的目標。 軍事發言人室表示,國軍「精進案」的內涵,不僅是組織及兵力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是國軍軍事事務革新的龐大組織改造工程;為使後續執行工作順利推動與減緩衝擊,在規劃作業必須藉由專題研究、國防二法檢討及驗證評估,方能訂定合理可行的計畫,例如空軍現正實施的作戰編裝實驗及後勤組織編組調整納入漢光十九號演習驗證,即足以證明。 「精進案」全案涉及面廣,完全排除軍種「本位主義」,期以化異求同,將阻力化為助力,促進國軍更加團結,因此,國軍在建軍發展規劃上,始終以謹慎的態度,並以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思考未來建軍方向與規劃策略,結合軍事事務革新,藉新的科技,重新配合新的準則戰法及組織調整,將有限資源做創意運用,以提昇戰力,確保國家安全。 當民國九十五年達成國軍總員額三十四萬人的目標時,距離執政黨版所稱的我國武裝部隊的理想總員額 (陸軍九萬五千九百人、海空軍各五萬人、非作戰單位六萬零五百人),合計為廿五萬六千人,顯然還有很大的一段差距,屆時如何的精簡兵力與國防目標的達成,實在難以讓國人信服。(未完待續)
評析民進黨版「戰力取代兵力」防衛新思維/陳寶明
- 200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