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 (三). 根據執政黨國防專業人士研擬的報告,小規模、輕巧靈活與機動力強的部隊,將是未來建構兵力的首要考量;我國武裝部隊總員額將縮為廿五萬六千人以內,同時配合兵力規模縮減,也可以讓「義務役役期縮短至九個月」。 我們都知道,當兵力縮減的同時,要增強的是火力;而火力的增強,一則要靠精實嚴格的教育訓練,另一則是高素質的軍人,兩則缺一不可。看看我們的假想敵—中國大陸,近幾年來,他們軍人的素質不斷地在提昇,且役期更是長而穩定(陸軍三至四年、海空軍及二砲部隊四至五年),在熟能生巧的歷練下,戰力自然提昇,在假想敵優勢的客觀條件下,我們竟然說義務役的役期可以縮短至九個月(按兩百七十天,扣掉卅九週週休二日,計剩下一百九十二天,加上受訓假及國定假日,大約入伍兩個月、下部隊後新兵銜接訓練一個月、部隊專長訓練三個月後就退伍了,平日部隊一般性的勤務又多,駐地訓練都談不上,更否談基地訓練,談何戰力?),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矛盾,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否又在欺騙年輕選票或是置國家安全與不顧。 一九八二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福克蘭群島戰爭」,英國的部隊都是精訓苦練的,而阿根廷的部隊則是以義務役的官兵居多,當年阿根廷的義務役役期為十一個月,結果阿根廷軍隊完全不堪英軍一擊,歷史殷鑑,可以為鏡。 (四). 執政黨「戰力取代兵力」報告書說:一旦敵人突破海空防線,陸軍即成為防衛主力,也是最後的防線,但這道防線的要求必然是機動性高、火力強的快速打擊部隊,以及堅實而非龐大的後備部隊。機動性高、火力強的關鍵,「是在武器、裝備的更新與維護,絕不會是在部隊的人數」。 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有理;可是若按執政黨先前的佈局與邏輯,海、空軍防線根本就不應該被突破,而且如果被突破,本島陸軍武裝防衛部隊總共只有九萬多人,先前的假定好像後備軍人是多而無用的,因機動性高、火力強的關鍵,「是在武器、裝備的更新與維護,絕不會是在部隊的人數」。試問,在沒有空優的狀況之下,屆時陸軍有能力、有機會實施機動嗎?陸軍的基地及重要設施能夠確保嗎?台灣島是山地地形,中央高聳,西部屬丘陵平原且台北盆地人口稠密,西海岸線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登陸,以既有的陸軍能有效的反擊敵登陸部隊嗎?為什麼說數目龐大的後備軍人是無用的?為什麼否定陸軍部隊的人數的量,而只肯定武器與裝備的質(役期短,連建立戰力都來不及,何能熟悉武器裝備特性與操作)? 我們當然知道這只是障眼法,目的只是在為裁減陸軍兵力而設計的條件說;當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在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公佈施行後,相關跨部會訂定的十九個子法,至「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施行細則」正式發布生效後,「全動法」所有配套子法已全部發布,我國的全民防衛體系也更趨完備。怎可棄而不用呢? 預防戰爭雖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國防建軍的主流思維,但是當國家生存遭逢威脅時,動員全國力量、保衛國家安全仍是各國國防重心。唯有落實動員防衛機制,發揮全民國防功效,發揮平戰結合,軍民一體,將平時當作戰時,才能真正發揮全民國防功效,國家才能固若金湯。 (五). 執政黨「戰力取代兵力」報告中,外島陸軍只配置一萬五千人,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會不以為然。執政黨口口聲聲喊著「台灣優先」,按此原則下,連國防安全的兵力部署都納入思考;民進黨的外島駐軍是否包含金門、馬祖,還是只有澎湖群島。因為僅澎湖群島防衛作戰一萬五千人就很吃緊;如果包含金、馬地區,這一萬五千名陸軍夠嗎?還是馬祖地區陸軍二千五百,大、小金門六千五百,澎湖六千;筆者以馬祖旅台軍職的身分可以感受到這根本就是不專業的國防報告,歧視金、馬居民,當年台、澎的前哨與守護神,未來可能直接奉送敵人手中,真是情何以堪啊? 以金、馬地區的居民生活鏈而言,早期的戰地政務軍管限制,使駐軍與居民緊密結合,從民國八十年代開始的裁軍與精實案,已經造成該地區經濟活動的蕭條,若上述「戰力取代兵力」成為事實,則金、馬居民只有自求多福了,當然國防部、中央民代及地區軍政首長都有義務大力向中央要求相對的兵力駐守,以確保安全。 十多年前,筆者在軍中「升造教育」班次受訓,當時的想定課目是「台、澎防衛作戰」,課間休息時,請教授課課目的戰略教官,為什麼課目不訂為「台、澎、金、馬防衛作戰」,授課教官說:對不起,我們只討論課目主題。我說私下討論有困難嗎?該教官說:考量補給線、開設安全航道與兵力增援等等,彙整各方面的結論,金、馬外島在全面戰爭時,只能「同島一命,獨立作戰」,說明白一點,只有自求多福了,況且金、馬地區列管後備軍人無法充足戰時部隊編成需求。真有那麼一天,那金、馬的軍民真是悲哀啊!三、結論: 孫子兵法「始計篇」開宗明義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戰略」的無知與輕率是可以原諒與糾正,但是,如果存心討好或欺騙選民,則就毫無政治格調了。因為,一般人民不懂戰略,同時民意也不能代表戰略思想,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負起保護全民的責任,「建軍與備戰」必須具有一貫性,不可因政黨輪替而輕率變更戰略佈局,執政黨「戰力取代兵力」是理想化的,我們如果有能力持續加強「制空與制海」的戰力,那是很好的,小規模、輕巧靈活與機動力強的部隊也是不可或缺的,但這小規模絕對不是營、連以下的單位(菲律賓則是),至少應保有獨立旅的編裝才是。 我們的假想敵其制空、制海能力再強大,最終還是要靠其陸軍進行登陸作戰,而裝甲機動化的陸軍則擔負起反登陸作戰的神聖使命,況且陸軍是最經濟的軍種,如果可使用的陸軍兵力過少,或忽視全民防衛,那結果只有任人宰割了。 總統依憲法成為三軍統帥,不論總統制或內閣制,文人領軍是民主國家的常規,但是,領軍的政府(文人)只決定戰爭打與不打,至於如何打,則是專業軍人的職責,所以古人才會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為將者應該知道,用兵的最高藝術是適切的選擇決戰的時間與空間。決戰之前的「戰場經營」尤其不可輕忽,預想在敵我兩軍的互動中,形成絕對的優勢兵力及有利態勢作為,才能「勝券在握」,「境外決戰」畢竟需要相對條件的配合,目前僅停留在宣示接階段,無法進行實質討論,在陸軍無法完全換裝機動之前,執政黨的「戰力取代兵力」報告又將流於紙上「官樣文章」,了無新意。(完)
評析民進黨版「戰力取代兵力」防衛新思維/陳寶明
- 200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