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族文化的幼苗/瑞意

  • 2003-04-16
 要造成一個生活現代化的國民並不難,期望國民具備優美的性靈,仁愛的心懷,高尚的情操,有開闊遠大的胸襟,那就非靠悠久歷史所培育出來的卓越文化,一點一滴的去淘冶他們的性靈,慢慢地去變化氣質不可。 很幸運的,我們生長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在以仁為本的溫柔敦厚的教化中,代代相傳,成為世界上真正愛好和平的優秀民族。 很可惜的,最近幾十年來,在西方急功求利,短視現實主義的影響之下,有的人只看到現實主義的科學所造就的繁榮世界,沒有見到那世界裡面的空虛跟衝突,只圖一時苟安享樂,把自己最好的文化冷落在一邊。 到今天,物質文明已發展到頂峰,科學已盡可能的滿足我們的物慾,強權霸主都擁有最震嚇人的精密武器,但是,人類依然不滿足,到處都有社會問題,世界上的一切難題也都無法解決,國際上具有遠見的哲學家,尋根究底,認為解決人類及世界問題,還是要從文化著手,歐美各國都有不少學者在研究中華文化,凡是深入探討的專家,沒有人不讚美推崇;他們都認為,從這裡可以走到世界大同的境地。 但是,要以優美的中華文化來拯救沈淪在物慾的世界,把世界導入天下一家,永久和平的境地,卻要靠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這當然不像科學一樣,訂一個近程遠程的計畫,十年八年就有成效,須要慢慢地,順其自然的去做,先讓民族文化的幼苗在兒童的心田裡紮根。 我們必須培養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愛心和信心,民族文化的幼苗才能在他們的心田裡生根茁壯,讓他們先接近古典的著名詩歌,便是一條最好的道路。 在古典詩歌裡,有真摯的濃厚人情,純樸可愛的風俗,美麗清新的景物,它以精粹優美的語言來介紹這些,而且語言的本身,又富有悅耳動人的音樂性,最易為孩子們所接受。 在這個諄美芬芳的詩歌境界中,豈止教孩子們心情愉快,滿懷喜悅,感到人生真是美好而已,他們不由自主的去思索玩味,漸漸地,將發現這裡面就蘊藏著好精深好優美的民族文化,自然會衷心敬愛,有了敬愛之心,他們就會努力去追求。 古典詩歌中最優美的作品是那樣多,任何一個學齡的孩子也不可能全部接受,即或有時間,而且有些優美的卻很可能是艱深的,他也吸收不進,消化不了。精選是很必要的。 怎樣選?選擇那些?因為詩歌要從背誦中去尋求樂趣,要簡短才易記憶,而且精簡的小詩也易於瞭解。原則上,以挑選五言詩最好,詞意也要最淺明的,像春曉、竹里館、尋隱者不遇、靜夜思、破山寺後禪院、長干行、塞下曲、憫農詩、遊子吟::::等都很相宜。 內容方面,要挑選感情純真的,最好不談愛情;景物清新,而沒有哀傷味道,描寫動物的,流露人類溫柔慈愛的情感。無論什麼詩,最好充滿青春蓬勃的朝氣跟純摯的人情,能啟發人向上向善。這似乎很難做到,但是,我們可以說解賞析的文字使它圓滿。 嚴格說來,五言好詩成千上萬,卻難得找出二十首是十分淺明,兒童一看就瞭解的,差不多絕大部分的詩歌都須要說解。通常我們把每一首詩,都用現代的口語將詩說一遍,這是很必要的,兒童先看說明的散文,完全明瞭了,再念原詩就津津有味。有了說明的散文,就可能不用註解,無須多加解釋。清清爽爽,看起來也舒服。 作這種說明的散文,----也有人把它叫譯文或翻譯,必須先觀察兒童生活,體驗兒童心理,就兒童的想像,採用兒童的口語跟看法寫成,純潔天真的兒童總是看到人生最光明的一面,因此,說明文字不妨朝最好的方面去寫,這樣,可能有少數地方不吻合原作者的本意,但是符合我們大的原則,讓孩子們涵詠在最美好的詩教中。 選給兒童唸的古典詩歌,不僅應該說明得更優美,而且有的詩歌,還須要增加一點,或減少一點,作適當的變通。但是請注意,我們絕不是主張故意歪曲原作,相反的,我們是要在可加可減的適當變化中,讓孩子們看到原作品最美的神貌。 說明的散文或翻譯,不是做註解,不必一字一句的對譯。尤其引導兒童唸古典歌絕不能以考據家的姿態出現,那會教兒童感到艱深難懂,失掉學習興趣。詩歌最講究的是詩意,只求說明的散文對詩意真實就好。說明的散文,文詞當然也要求簡鍊、明確、而且流利,富有音樂性,最好它本身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 等到兒童古典詩歌唸得多了、熟了,看到一首新的詩,他也能把原作寫成散文詩,他已陶醉在古典詩歌中,有了可觀的心得,民族文化的幼苗已在他的心田滋長。 在中國古典的詩歌裡,往往含有如畫般的美景,有人把這樣的詩歌,題在一幅恰當的國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愈加美妙,欣賞這樣的詩畫,心中俗慮全消,一點兒不愉快的事都想不起來,只有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在眼前,性靈自然得到陶冶,氣質也在無形中變化,喜歡詩歌的小孩必然會變得溫柔敦厚,格外美好。 當我們對兒童介紹古典詩歌時,除了選那簡短輕快,內容純真優美的,最好每一首詩,都選一幅適當的國畫相配,以吸引兒童真善美的心靈,教他們更加喜愛。 在國內,複製的國畫精品,價錢也很低廉,我們做家長的先花點時間去把古典詩歌中適合孩子唸的選出來,再去選配國畫,然後請人或自己把詩題到畫上,教高年級的子弟用毛筆來寫上更好,這些詩畫,掛在客廳、書房、臥室、走廊,多餘的裝訂成冊。當家人清閑的時候,大家共同來欣賞,先教年長的子女吟誦,最好歌詠,而後由母親或父親來說明,用口語翻譯原作,這時孩子們都可了解啦,全家人陶醉在如畫如夢的高雅境界,家人的感情必更融洽,生活將更和諧,也更加充實,大家的心靈都得到美的滿足,善的陶冶,人生的境界自然提高,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 張掛的詩畫,經常跟畫冊裡的更換,讓孩子們平常耳濡目染,自己去品嚐,去心領神會,同時準備一個畫架,當家人共同欣賞的時候,可以選出幾幅來掛上。這樣醇美的書香人家,如此優雅的詩意環境,民族文化的幼苗,一定很快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