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繼承祖先所遺留的精神,甚至充裕的生活,是建立於艱辛的基礎上,才有得享受。就惜福來說,是充裕生活背後的隱憂。 祖先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工作難得有一餐飽足。每當年節時分,也難得吃到大魚大肉,因為還得替三餐,甚至家計著想。孩子們自小培養了開源節流的習慣,體認了粒粒皆辛苦的艱難。但是,由於前人所打下一片安樂的氣象,子孫們漸漸喪失了節儉之習慣。凡事講求高貴,人與人之間,常是比較外在的華麗,成日埋沒銅錢的世界,再也很難有勤德就是美的態度。 古今往來,諸多文人雅士,有很多自願擺脫各利爭相奪取,自放山中避隱,修養自我「內在」的充實,才有今日的遺芳於世。范仲淹一粥三餐食、弘一法師自足的胸懷,引以為殷鑑,假若世上每個人皆可有此警醒,那麼就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當然小我顧慮周到之後,更要進一步往大我推進,以造福社會大眾。秉持不求回報、默默付出的誠心,打破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自私的小心眼,對於將來立處於社會上,更得到外人的敬重,更使得親人面上有光,作為表率。但卻大多數的人,認為是為了有所報,才肯付出心力。這種弊病,何時可以根治?要如何的解開自私的癥結,看來是全民必須共同考量的問題。唯有正當的處世心態,才能得以造福,甚而有餘力予人祝福。 一個社會,彼此有如個大家庭組織,甚至將一家親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更須排除糾紛之必要。大家共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好比親人的團聚,不免噓寒問暖一番,表達人與人關懷的互動,盡可能的減少漠不關心。 有時候,適時的關照,是該有的。摩擦、嫉妒,對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反而無益。也許言語上的挑撥基於無惡。可是人之常情總不免生恨,終致口角的暴發。這個混亂的社會,倘若再加油添醋炒熱緊張的氣氛,那麼究竟活著有何益?成天水深火熱,寢食難安,鬧得氣氛尬尷,這是大同社會的理想嗎? 電視媒體接二連三呼籲,賑濟難民,發揮愛心。既使千里鵝毛,然而卻可以使人恢復求生的意志,脫困地獄般折磨的生活。「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別太過自私自利,認為有錢有勢,所獲得的敬器比起那些不足己力的人,較能頗得青睞。 也或許,今日勢利眼的充斥,使得雞兒腸、魚兒肚的狹我心態,周匝你我。這個曾經和諧的世界,何時能跳脫這層結界,再度容納有心有力的人,融揉於一,共同打擊邪惡,是一個關鍵。 凡是多一點忍耐,少一點計較心,惜福、造福、祝福才能夠水乳交融,共創美好新氣象。
惜福、造福、祝福/馬中 黑毛
- 200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