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季鳳凰花開的離別季節,在這一刻對即將踏出校門的學子而言,或許天涯已是若比鄰了,那種離情依依的感覺並不如師長們襄昔求學時來的強烈,但營造揮手道別的「典禮」,製造互道珍重的祝福卻是校園中的老師、教室裡同學共同責任。雖然「一切盡在不言中」,雖然「再見不會太遙遠,因為有緣就能期待明天::::」但遠在台北的筆者還是要趁著這機會向各位同學說幾句話: 首先是體認「條條大路通羅馬」道理,在升學與就業的路上,擺在眼前的是「抉擇」,但因為大環境關係,鮮少莘莘學子立刻投入職場,或從學徒開始磨練,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子弟「更上層樓」的進學校讀書,因此選擇科系成了重要原則。對國三同學除了五專、職校外,大概也只有台北和留在馬高的升學了,然後順理成章的考大學、接受保送,因為有些父母放心不下,所以把孩子放在「身邊」是可以釋懷的。但如有機會「單飛」在台北唸普通科以外的專、職,在這兒也希望大人們放輕鬆,兒孫自有兒孫福,當為人子弟的各位同學也要把握每一次學習契機了!至於高中畢業同學則將面臨大專院校成百上千的科系選擇,因為資訊封閉,很多家長仍可能存有當老師接受保送是最安穩的期待,保送醫學院,將來回來做個高收入的醫生與唸一些熱門如資訊、高科技工程的科系,或許都是在「刻板」印象中的「希望」。然而,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頂尖、熱門的行業也趨於飽和了,如果再盲目的投入,亦將淪「高不成、低不就」家裡一族了,而穩定工作也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新生代,何況如教書工作所面對的挑戰及任務更非現階段老師們所負荷的::::因此找一個有興趣且自己能負擔學習能耐的科系努力四年,誰說不能出人頭地?所以各位同學千萬別妄自菲薄自己的學習環境,別提早自得意滿自己所讀的科目,否則如果因沒有真正充實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庸醫、教學匠罷了!所以學會走自己的路,不必再對已經決定錄取所唸的學校、科系而「三心兩意」了! 其次學會敬業樂群:現在年輕人心不定下來是事實,對功課積極不足更是問題,大家喜歡比較生活上的娛樂內容及享受層次,以致於存在的「虛名」反而掩蓋了求學內容,一切歸 源於師長們逼的不夠緊且學習內容沒有預期要求標準,當外在誘因普遍腐蝕此行求學目的時,加上學子們自我上進心不足,當然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學養」又有多少挹注?所謂「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也曾說過「主一不適便是敬」。離開了馬祖這麼單純的環境,在台北五光十色紛擾生活中更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定力,畢竟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間,沒有「免疫」的決心,自然在敬業的指標上達不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把自以「負笈」到台北的求學當作「任重而道遠」的使命。從基本的「本業」到語文、電腦的補強,到人文素養的補強,到自然科技常識的補充,只要是「知識」的都應在「充電」範疇,特別在大學四年的時光是人生最重要成長的「關鍵」,多到圖書館走走就知道「學無止境」的道理,「學如不及、唯恐失之」的迫切渴求,因此多一些敬業的心,少一分物慾或許才是讓各位同學遠行的保證吧! 最後是注重健康身體維護與營養攝取平衡:求學階段的身體保養可能因為暴飲暴食而出現一輩子遺憾,也可能由於為了怕花錢而省吃儉用,造成營養不良,凡此皆對第一次出門在外的年輕學子念茲在茲的自我告誡,千萬要小心以待,只要經濟允許,在馬祖的父母應是勇於「輸出」的。至於鍛鍊身體的必要,或參加社團(運動類)如國術社、韻律舞社、有氧舞蹈社,或自主性的培養一種運動嗜好,規定自己每天的「動量」,每週的「績效」,把自己保養好,不是對未來更有助益嗎? 走筆及此,想到國三同學還有兩次學測要考,第一次出征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師長們都可以理解,但在平常心的應考下,何妨把成功交給自己未來的「信心」吧!而高三同學大部分已經有所「歸屬」,了,如果這一刻多一些時間整理一下揚帆待發的情緒,讓下一步走的更穩,深信來自校園中的師長、學弟學妹祝福都會因為畢業典禮的主角信心滿滿而感到欣慰!祝福的歌聲又從筆者校園中的音樂教室響起—不要問、不要說,一切盡在不言中:::同學們祝福您(妳)們了,人生難得幾回傷別離、別離更盼來年能續前緣,今朝一別各西東,冷和熱,點點滴滴在心頭,化作回首不是更溫馨?
祝福與叮嚀---寫給應屆畢業生/林泉利 台北新店
- 200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