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十四天中做最後衝刺—國中國文學測/林泉利(台北新店)

  • 2003-06-10
 今年國中第一次學測將在六月二十一、二十二兩天舉行,因為SARS緣故,讓今年國三同學失去了暑假,持續了忐忑不安的「苦讀」壓力,換個角度樂觀以待,不是有更充裕時間因應、準備?人生本來就是有諸多不可預知的無奈呀!筆者也願撥時間在此向各位考生致上慰問之意,並願提供有關在國文科準備方式,如何在最後兩週衝刺:::: 首先大家要認識國文科學測的三大指標為何: 其一為:應該會的不能不會:例如基本的字音、字形、字義分辨;課文作者、語文常識熟悉。(以記憶為主)。 其二為:應該融會貫通的不可不懂:例如範文(六冊)的賞析,語文修辭學的充分掌握舉一反三能力(重推理)。 其三為:只要與藝文有關的都可以被要求學習: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文知識、文學作品解析、報章雜誌有趣標題、街坊招牌廣告、外來、本土語言的音譯或歇後語—無一不可列為考試範圍(求活用)。 知道了學測並不如想像中那樣有唸就有分數的「樂觀」,接下來就是如何在資源不足(沒有補習班條件),先天不足(語文學習沒有一定程度、基礎)下,如何建立自己信心,從十四天中的基本分數十拿九穩,更上層樓分數如探囊取物;換言之,雖不近亦不遠矣的高分,就看各位同學有沒有下功夫的決心了。 其次是如何分配、強化學習最後的衝刺: 依筆者經驗,死抱參考書練習、死啃模擬試卷或漫無章法的複習,只有患得患失的命運,因為國文的內涵是不容切割的。國文充滿語文整體性有條件鑑賞層次,當命題老師為了鑑別真正學子程度時,無所不用其極的測驗乃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筆者認為複習何妨從五個方向下手。 其一為每天例行公事:將六冊國文範文置於案頭、書桌前,一天以兩冊為限,依平常心予以瀏覽、欣賞以及同性質課文簡單比較:如文體上的詩、詞、曲、新詩,乃至文言文、一般白話文;如同等內容的文章比較:親情、懷舊、勵志,乃至學習等:::所謂「文至熟百意自明」,當每天都與漂亮的文藻交會,與古今中外作者心儀,國文賞析能耐能不倍增? 其二為有系統的整理字形、字音、字義、成語、外來語:第一步先將課文之後的生難字詞讀做簡單筆記、語釋熟讀、熟背;第二步則予以六冊歸納、比較、與相近、相仿的字詞做綜合學習,市面上參考書已有相關的補充資料,似乎可以做參考不過沒有第一步功夫,不能直接進入第二層次,因為死背歸納的東西是沒有根的「浮萍」,通常有記憶卻無法在考題上佔上風,因為那是支離破碎的東西。 其三為語文常識部分的接觸:書信柬帖格式基本用語、六書書法重分辦及名家真跡釐清所屬,一般而言只要有概念,可以省諸多時間。至於語文修辭學的定義也要在掌握之中,這個部分可以在瀏覽課文時自動在字裡行間以胸有成竹方式自述其「用法」::::至於語法、語氣詞性結構更是一通百通,其補強、複習方式與修辭學同。 其四為國語常識、作者的概念加強:找出作者寫文章的下筆動機,可以一舉兩得、數得(深化內容印象、知道追蹤作者所處背景及相關年代的朋儕、著作)。換言之該會的不能省。古書中的史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學生六記、老殘遊記、世說新語、論語、孟子、新文藝的徐志摩、朱志清全集、飲冰室全集、鼎廬小語、學窗小語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古今名著,沒有理由不知道大概內容呀!至於衍生出來的文學價值也多少應該知道一些! 其五為勻出一些時間放鬆心情翻下手邊的唐詩三首,簡單古文,以及最近報紙小品文如聯合報的副刊、繽紛版、家庭版、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家庭版,如果沒有,看一下馬報副刊也可以,其目的不是去其中找到猜中題目,其用意在於增加閱讀能耐,能在最短時間進入「解析」層次,進而達到最準、最快的得分功效::::至於一些敏感時事有概念知道就好,不必花太多時間深入以免荒廢了其他功課的準備。因為能考的題材不多。 最後是每天撥一個小時做一下考古題,每兩天做一回模擬試題,前者是測試自己「熟練」程度,特別是較為艱深的試題,熟知學測原來也不過如此「考法」而已;而後者則是了解一下自己在一定時間中的「水準」,到達如何水準。總之,國文考試不難,之所以會望之怯步,或平常素養不足、或臨考亂了分寸。唯此刻如果能依筆者方式循序漸進方式「強化」,筆者相信會有「臨陣磨槍效果的」共勉之::::如果有任何問題,筆者Email為Zlicslee@ms22.hinet.net歡迎各位同學來電諮詢::::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