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富感動力、表現勝任、負責任的政府服務團隊/黃偉民

  • 2003-06-22
各級政府不論中央或地方,都強調組成政府服務團隊,積極邁向卓越領導之路,連江縣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我們所期待的團隊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個富感動力、表現勝任、負責任的政府服務團隊。願意從以下對於團隊的闡述及如何達成此一目標多所著墨,俾助於縣府團隊推動縣政,展現卓越的治理與領導。 首先我們須先了解「團隊」的真正涵意,所謂「團隊」是一個具有高度信任的團體,成員之間相互支持合作,以每個人本身相輔相成的才能,共同為團隊的使命及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成員之間講求溝通、意見參與,共同為績效的設定及達成而貢獻才華,其定義比團體來得嚴格。團隊建立不僅是管理技術上的不同,更有賴於管理者與成員心理上的承諾與認知。團隊中的管理者的角色將不再僅是位於金字塔上層的指揮者,而是更融入團隊運作中,扮演「幕後策劃者」、「嚮導」、「導師」的角色。在團隊運作過程中對於人員的要求不僅是「命令—服從」的互動關係,而是要求人員自我競賽,在共同參與的原則下形成感情上與功能上的融合。 根據以上團隊的內涵,我們來探討如何建構富感動力、表現勝任、負責任的政府服務團隊,誠就以下各點闡述之: 一、 培塑一個充滿感動與敏銳的願景性團隊: 新時代的領導者需要有給予夢想和分享團隊願景的能力,使工作夥伴能享受共同夢想和發揮生命願能。願景性團隊是一種將生活與行動融入理想和使命感的團隊,其中的成員能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有敏銳的感受,他有豐富所細膩的感情,能享受受溫馨的人情味,並時時為其中特殊的體會與領悟而感動。同時他有放眼天下、廓為大公的胸襟,並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他能深謀遠慮,想到後代子孫的福祉,有民胞物與的情懷,將周遭的世界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總之他隨時在其生命中注意更深層的內在力量,保留感性的一面,敏銳地去感受所接觸的一切,昂揚浪漫的生命力,激起人民對共同生活的熱情。 其努力的方向乃是在此團隊中,領導者與團隊成員要時常學習暢談團隊的願景(Vision)找時間充分對話、討論政策,產生互相感染的感動力,透過生活中的內化、互動與感染,建立新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二、 以共同的願景為基礎建構學習型的組織團隊 當代管理大師Senge(1990)所著「第五項修鍊」(TheFifthDisciple)其所主張的系統性思考、不斷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分享共同願景、建立團隊學習的五項修鍊技術,是目前實務界及學術界對於學習型組織所共同努力研究及實踐的目標。組織與團隊中的成員能自我創新、培養強大的競爭實力、具有彈性的組織設計能力、學習如何學習的技巧,這些新型態的團隊智能與特質,將帶領我們能掌握世界脈動的先機。 因此應鼓勵團隊成員透過學習,發展多元化、國際化的視野,以多樣的觀點及途徑來從事組織的學習工作,並且在其他方面開放更多新的價值、理念和參與機會,促使個人及團隊學習能予以實現。除此之外,尚可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例如全面品質管理「TQM」、授能「Employee Empowerment」等,使團隊能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三、建構市民性公共管理的效能團隊 政府團隊應善於營造「創造型人民」、「學習型人民」或「生活型人生」,進而透過人民素質的提昇落實社會生活品質。我國公共管理的心態不能只看到現代管理所注重生產力和企業性效率的層面,相形更應強調「社會總體營造」和公民的「全人培養」。政府團隊應重新把人民納入決策系統、政策執行系統,和社區總體營造工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遷,我國人民的角色已漸從被動轉為主動,從服從轉為參與,從被支配轉為要求資源合理分配。政府團隊所面對的人民其心智(Mentality)和自我期許已完全不同於以往。我國正在進行一場以提昇人民(公民、市民、社區居民)素質和社會重組(Social Reorganization)為中心的社會重建(Social Rebuilding)。因此公共管理必須面對的是公民人格的重新培育和塑造,公民權利義務的重新釐清,公民責任及生活樣式的養成,和社會整體資源的活化與整合。 縱上所述,政府團隊必須在政策發展的過程中,充份發展充滿感動與敏銳的願景性團隊的內涵與實質,以建構一個值得公共信任和尊敬的政府。並以共同的願景為基礎,建構學習型組織團隊的運作,成為一個活力競爭的政府。最後在「市民(國民、公民、社區、居民)與生態」、「市民與社區」、「市民與市民」、「市民與政府」、「市民與社經環境」的合理互動中,將團隊的政策發展納入市民的生活性參與,強化人民生活性的責任、視野、和文明營造能力,如此的政府服務團隊才能真正快速邁向今日卓越領導之路,也才能成為造福全體縣民的卓越治理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