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談扇/柏靜

  • 2003-08-03
時代愈進步,科學愈昌明,人們取涼的設備如電扇、涼風扇、冷氣等,也日漸發達。相對的,扇子的身價卻一落千丈了。 事實上,扇子的功用,並不僅限於取涼,它也有許多其他方式的作用的,如詩人們揮扇哦吟,顯現出他們的閒情逸致;書生們一扇在手,更是風度翩翩,一表斯文;策士們無論在怎樣兵荒馬亂之中,仍是從容不迫的搖著羽扇,藉以表示自由態度的沉著,成竹在胸的神算;少女們拿著團扇不特可以增加姿態的嫵媚,有時亦可用此掩面遮羞。因此古來男女之間常常藉著扇子牽絲引線,傳達衷由,作為愛情的媒介。 扇子起自何時?依據史書考正,也是眾說紛紜。如崔豹的古今注:「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世本:「武王始作箑」箑是扇的別名,聽說當時在關東叫做箑,在關西叫做扇。又,王嘉拾遺記:「周昭王時代,塗修國獻丹鵲一雌一雄,夏至取鵲翅以為扇,一名『條』一名『反影』,疑扇之始也。」我們由這些記載看起來,便可以知道扇在三代前便有了。 古來孝子的成名,不少是和扇子有關的,如東觀漢記:「黃香至孝,夏以扇侍於親側。」梁書載:「張敷生而亡母,數歲便知感慕,至十歲許,求母遺物,散施已盡,唯得一畫扇,乃緘藏之,每咸思輒開笥流涕。」 異物誌:「扶南國人但作大扇,遣人持之,不知人各自用也。」讀之令人一笑。晉書:「王羲之見一老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歎惋,因謂姥曰:入市但言是王右軍書,每扇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後復持扇來請,羲之笑而不答。」這段故事,自古相傳,實為扇史上的趣話。 就一般來說,扇可分為四種:即羽扇、摺扇、紈扇及蒲扇。這雖然是一般人所知道的,但是溯本探源,亦彌覺有趣,今分述如下: (一) 羽扇: 羽扇以湖州所產的為最佳,它所用的鳥羽以雁鷹為多。語林:「諸葛武侯與司馬懿戰于渭濱,著葛巾,執白羽扇,指揮三軍。」當時的羽扇,是用十翮製成的,到了晉王敦始改用八翮,有人批評他說:「損少飛翥者,乃不終之兆」。結果王敦因謀篡末遂,死後卒被明帝發瘞刑屍。我們由這些故事可以知道羽扇產生的時代,製造的形式及其出產的地方了。 (二) 摺扇: 又名聚頭扇,撒扇或壘扇。在今日是非常的普遍。劉元卿賢奕編:「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扇,用則撒開故也。聞撒扇始于永樂中,因朝鮮國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也。南方女人皆用團扇,唯妓女用撒扇,近來良家婦女亦有撒扇者。」張東海集:「中國古無摺扇,嘗見王秋間記:元初東南使者持聚頭扇,當時咸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但為僕隸下人所持,以便事人耳。及倭國充貢,太宗遍賜群臣,內府又倣其製,以供賜予天下,迨遍用之後,而團扇革矣。」又春風草堂隨筆:「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之摺扇,蓋自北宋有已有之矣!」 清代所用的摺扇對的扇骨極為講究,除斑竹之外尚有用象牙、檀木等,也有在扇骨上雕刻著各人書畫的,如為名手所刻,則更覺珍貴。邇來日本對於女人所用的摺扇,不特花樣百出,且極輕巧玲瓏,其中有用玳瑁製成的,不僅雅觀,極堅固,但價格較為昂高。  (三)紈扇: 多為圓形,扇面是用細絹製成的,即今人所謂團扇。古人稱團扇為便面,所謂便面,就是屏面,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扇子來障面,甚得其便,因此就稱為便面。漢書:「王莽嘗翳雲母屏面,非親近莫得見。」這就是用扇子來障面的憑證。徐幹團扇賦:「唯合歡之奇扇,肇伊洛之纖素,仰明月之取象,規圓團之儀度。」寥寥爽語,便把紈扇的形狀以及製造的材料都描寫無遺。  (四)蒲扇: 原名蒲葵古扇,古稱棕扇。是用蒲葵葉所製的,晉書:「謝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問其歸資,答:『嶺南彫弊,唯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一中者執之,于是京都士庶競市,價增數倍。」蒲扇不特製法簡便,價格低廉,且扇風較諸它扇為大,即障面遮日亦較它扇為便。 上述四種,是最普通的扇子,除此以外,今日所不易見到,或已失傳的還有九華扇、王明扇、雉尾扇、龍皮扇、九光扇、金花扇、長生扇、回風扇、雪香扇、丹鵲扇、紅綾扇、花花扇、雲母扇:::等,真是指不勝屈。 古人談扇的詩也不少,班婕妤詩:「新製齊紈扇,皎潔如霜雪;裁為含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颶奪炎熱;棄捐筐笥中,恩情中道絕。」又秦觀扇詩:「有人充戶修明月,無女乘鷥向紫煙,供奉宜升清暑殿,動搖合作御風仙。」讀之如接清風,心神為之一爽。 當寫這稿子時,正是暑熱薰蒸,令人難耐,勉強寫了幾行,便覺頭昏腦脹,汗流如雨,因此不得不擱筆揮扇,以致文思中斷,不能一氣呵成,如此寫作深為苦惱!有時在那火傘高張之下找不著扇子的時候,祇得誦了白居易的扇詩:「盛夏不消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也覺得涼爽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