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會於91年7月31日上午公布台灣地區最大的前十家連鎖便利商店產業調查,前十家便利商店去年底總家數逼近7000家,營業額高達1213億元,較前年增加13.4%,位居龍頭的統一超商,無論營業額或店面家數成長率雖都不及全家便利超商、萊爾富超商,但在市場集中度愈來愈分散,加上台糖與全家策略聯盟,預估便利商店將進入超商戰國時代,重新整合期是可以預期的。 雖然便利商店總家數增加率略有逐漸趨緩現象,但以7-Eleven、全家、萊爾富、富群四家為例,來客單價(即每一位客人來店單筆消費金額)由90年的66.60元,增加到68.08元,單店來客數由771人,增加為776人,坪效由每日1973元,增加到2003元,雖然來客單價只增加1.38元,若在乘上天數、店數及人數,營業額增加幅度驚人。 統計至民國91年底為止,全台最大的十家超商連鎖店總店數為6913家,較前(90)年底的6316家增加9.45%,其中統一超商3187家居首,佔46.10%;全家便利商店1303家居次;佔18.85%;萊爾富782家,佔11.31%;富群超商676家,佔9.78%;福客多320家,佔4.63%。最值得注意的是,十家連鎖超商去年的營業額高達1213億元,成長13.4%,其中全家成長幅度19.63%,萊爾富成長16.01,皆高於7-Eleven的11.25%。以上都是從正面數據所看到的超商前景,可是又有幾人知道超商艱困的創業呢? 馬祖地區到目前為止,因為市場與生活機能的因素,所以還沒有資方敢於投資超商,但這並不表示馬祖是永久沒有超商的,只要地區逐漸繁榮,住民生活多元化,自然就會帶動超商的生機。 在台灣地區,除非你生活在「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地方,否則要是說自己沒進過7-Eleven,同學或朋友鐵定會丟給你一句話:「遜斃了!」的確,將近三千二百家門市部的統一超商,年營業額近六百億,不論怎麼看,掛上7-Eleven招牌的統一超商都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鯨魚。 然而,當我們把思緒拉回到民國70年前後,這條「大鯨魚」還是一隻微不足道而且幾乎是「沒人要」的小蝦米。民國68年,徐重仁先生從日本早稻田大學取得流通經濟碩士學位,返國後按照教科書上所說的「要在社區開店」,他選擇了當年老國代群居的台北縣新店市「中央新村」開設第一家店面,然後是「要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他的店裡從蔬果、生鮮魚肉、鍋碗瓢盆到掃地的掃把樣樣不缺,應有盡有。 就在同一年,統一超商同時在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共開設了14家門市,雖然徐重仁在日本觀摩過7-Eleven的經營型態,但自己玩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他坦承當時把便利商店當成超級市場的縮影來經營,只是面積大小不同。於是,水果及其他生鮮品最後都成了垃圾,而統一超商也持續虧損數年,許多股東要求退股,所幸統一集團的大家長高清愿堅持,才未宣告解散,仍然將之併回統一企業超商部,而徐重仁也在「換人做做看」之下被調到麵包工廠學做法國麵包。 這期間統一超商也加入美國南方公司的7-Eleven連鎖系統,但是「遠來的和尚」不一定會唸經,當時按照美方要求,調查各路口的車流數量後再決定開店地點,結果卻出現「高失敗率」。同樣的,在美國便利商店相當暢銷的咖啡,在台灣卻是「倒掉的比賣掉的還多」。 民國72年,徐重仁請求調回超商部門,並大刀闊斧的展開變革,當時他把75家店砍成只剩下40家,業績不佳的社區型與學校型的商店全部關門,接下來是選擇新的地點開店,追隨國泰集團已故創辦人蔡萬春的「三角窗」哲學,把店面開在人潮流量最多的大馬路三角窗;另一方面,商品也做了部份的調整,撤消「家庭主婦」型的商品,主打青少年所喜愛的各種清涼飲料,隨後陸續擴充到速食、雜誌等等,更兼及許多代客服務項目。 統一超商的經典傑作———「茶葉蛋」,雖然美國南方公司極力反對,認為這種「黑蛋」會破壞店面形象,但事實證明這各簡單的傳統食品,不但每年在統一超商賣出數百萬粒,也掀起其他連鎖業者甚至傳統商店的「跟風」。當然,在商品的開發上也曾經遭遇挫折,例如當年首次進軍「便當」市場即鍛羽而歸,想要代銷機票時,更被旅行社業者轟得難以下台。 不管怎樣,新的措施確實有效,民國75年統一超商第100家門市開張,並且在同一年轉虧為盈,成為統一集團獨立的「利潤中心」,不再是統一企業的超商部。此後的發展只能以「飛快」兩字可以形容,前100家店,花了該公司七年的時間,而第二個100家只用了兩年,第三個100家又再縮減到一年,如今平均幾個月就可以增加100個門市。從民國85年該公司營業額達290億,稅前淨利約14億,到民國91年該公司總營業額約達600億,稅前淨利約達30億,被視為統一集團的「金雞母」,並且被高清愿先生稱為「最滿意的事業」。 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制度上的變革,例如由全部直營改為加盟系統,先釋出部份既有店面委由員工經營,然後又對外推出委託加盟即特許加盟辦法。在一般民眾「看不到」的部份,則是開始對供貨廠商有所要求,包括俗稱為上架費的新產品陳列費及各種名目的贊助費用,其間甚至讓公平交易委員會不得不出面宣佈,零售業者不得對供貨廠商收取上架費,而該公司當然是從此閉口不提上架費,將之反映到進貨折扣上。 其他的重大變革也相當吸引人,例如民國72年率先推出每日24小時全年無休的經營方式,據稱其緣由是一件「意外」所引發,當時有一家門市在晚上十一點發現鐵門拉不下來,只好電請該地區的幹部來幫忙,但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此時卻看到許多顧客還是陸續前來購物,事後回報總公司,24小時商店於焉誕生。 為了發揮集中採購與配送的效益,統一集團另行成立捷盟行銷公司,主要任務就是負責配送統一超商採購的商品,減少供貨商零星送貨到各門市的低效率作業方式。然而,低溫商品則另行交由另外幾家專業物流公司配送,而且在捷盟的配送量已經趨於飽和之際,也開始規劃將部份地區的配送業務交由小型物流中心負責。 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事實上可以上檯面的連鎖店系統就有十幾個,但截至民國86年中,店數居次的全家便利超商也不過剛跨入400家,正好是統一超商去掉一千家之後的零頭;但徐重仁並不敢自滿,除了揭示公元2000年開2000家門市目標之外(早就達成預期的門市目標),還展開了許多具體的行動,到2002年底統一超商已達3187家,全台最大的十家超商連鎖店總店數為6913家,佔46.10%。 商品全面資訊系統化就是最顯著的一招,從民國77年就實施實驗性的導入電子訂貨系統,並於民國78年全省連線。民國79年又實驗性導入即時銷售系統(POS),經過多年的調整修正,並且在90%以上的商品都已經條碼化之後,於民國86年初全面導入,這項據稱耗資達八億元以上的投資,短期內或許看不出明顯的效益,但該公司宣稱在民國85年一年中,就運用這套系統所產生的消費資訊,淘汰掉五百個滯銷的品項。 第二招就是日本人所稱的「製販同盟」,希望藉著與製造業者合作開發自有商品,來和其他便利商店有所區隔,主要發展偏重於速食部份,例如大燒包、大亨堡、日式壽司等;至於把菸酒禮盒和電腦軟體納入其產品組合,則主要是為了提高顧客每次購買金額,並兼收近似於「帶路貨」的促銷效果。 在各家便利商店都「磨拳擦掌」之際,便利商店總數應該還會持續成長。然而,根據每3000人可開一家門市的先進國家經驗,台灣市場的胃納只有7000左右,民國85年底全國所有的便利商店總數已達7900家,因此,前所未見的超商戰國時代已經暗潮洶湧的在廝殺,經過六年的奮戰後,統一超商不僅穩獲市場利基,而且還開拓了更多的門市部(85年1400多家,91年達3187家)。 其實在統一超商之前,就有以「青年商店」為名的便利商店出現,但該公司確實改變了國內零售業的生態。姑且不論上下游關係改變等,一般民眾看不到的部份,至少「窗明几淨、舒適明亮」的特色,自從掛上7-Eleven的招牌之後,就成為國內商店的「共同守則」;傳統商店正逐漸走入歷史,許多「祖父母、爸爸、媽媽的店」也開始追隨統一超商的模式,不再拘泥於「多省幾度電」或「要找什麼東西來問我」的習性。 徐重仁先生宣稱當初失敗悲慘的命運是因為自己「是拿教科書在做生意」,現在則是「憑經驗在管理」,當然國內數以百計的行銷學教師,看到他這些嚴厲的指控,不知道是否還會堅持「接近實務等於貶低自己的學術地位與價值」? 在重功利的社會裡,徐重仁先生堪稱是「媒體寵兒」,一位工商時報的記者將之稱為統一集團各關係企業主管中「腰桿挺的最直的一員」,每年的7月11日,報端總會刊出徐重仁「下海」當店員的照片。然而,領導統一超商這條大鯨魚的徐重仁,在民國67年時,還只是騎著機車到處找店面的「開發專員」呢! 新世代的年輕人大多只看到他人成功的一面,我們也應該整體了解成功奮鬥的過程,成功除了努力,還需要「吃苦耐勞、有無限創意、不服輸的精神、健康的體格等」,把吃苦當吃補,須知「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最多苦半輩子。」徐重仁先生成功的例子,正是現代年輕人的好榜樣,你以為呢?
超商戰國時代的省思/陳寶明 台北
- 200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