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高低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但光靠本身的自我控制是不太容易的。這時主管應從旁予以協助與疏導,使部屬得以度過情緒低潮,若以高壓、強制手段對待部屬,往往會得到反效果。所以教導部屬是疏導與扶植的工作。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們常會發現下列的情況: ◎ 搖椅或櫃子中,散亂著蒙上灰塵的文件或器材。 ◎ 桌子、椅子、櫃子等,沾滿汙垢或斑點。 ◎ 複印機開關未關閉,連續一小時在那兒空轉。 ◎ 盥洗臺附近,留下頭髮或化粧紙。 ◎ 尚可以加水以利用的筆,被棄置在字紙簍中 像這類情形。不僅意味著對公物的不知珍惜,也間接的說明了單位態度的不慎重。從這些小地方,不難看出一個人的內在心性與修養。 因此,要做一個好從業人員,首先,要勤加愛惜自己的用具,經常保養和整理,這是最基本的。而身為一個主管,第一件要教導部屬的,也就是這一點。 二、打鐵趁熱 誰都會說:「開始最重要」,但又有幾個能真正做好最初的工作呢? 因此,對於一株幼苗,應注意給予適當的養分,而避免不必要的搖撼。但話又說回來,假使處處當心搖撼,而不稍加鍛鍊,則更不能成器。因此,需要有一套妥當的鍛鍊方式,以高明的手法來造他。其秘訣有三: ◎ 一開始就要他擔當重任。 ◎ 失敗不過分苛責。 ◎ 承認他的努力。 還有一點要做的是:鍛鍊部屬做個堅強的人。使他不管在任何情況,或發生任何事故。都有幹到底、不達目標絕不罷休的能耐。 三、給他擔當重任機會 一般主管對新進的部屬,都會懷有警戒心,所以,通常只讓他做些雜事,將他放置一、二個月。像這種作法,你不能使他成長的,應該一開始,就將他當一個獨立的人,儘可能讓他去表現,即使派給他重任也無妨。萬一失敗了,就要他負起責任,或向有關部門道歉,或追究失敗的原因,及處理善後工作。總之,這一切予應得的獎賞與褒揚,這是千萬吝嗇不得的。 四、不做無謂的非難 「斥責」和「非難」二者之間,是有若干差別的,最主要的是,在對方的感覺上,「非難」具有攻擊的意味。 上司的斥責,只是針對他的工作,而絕非在損傷他的人格。 不幸的,偏有些主管,專門喜歡以攻擊的方式來責罵部屬: 「就是你這個飯桶,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你總是沒有一件事做得成功,你在白領薪水,是公司的渣滓。」 像這種主管,要贏得部屬的尊敬與忠誠是很難的。 你何妨改變一下語氣呢? 「這次你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別人替你遺憾,而不會笑你,但你若再跌倒,就不會有人原諒你了。」 這才是最恰當的說教方式。 五、承認對方的努力 對於部屬,不管是多麼小的構想,或微不足道的用心,只要你一發現,就要給他適當的獎勵。 某電器公司經理G,時常到各單位場所仔細的巡視,一發現單位賣力,或者花了腦筋設計精密構想的員工,就在全體員工集會時,當眾加以讚揚。數年後,這公司的一位退休員工談起這件事,他說:「幾年前,我曾為公司設計出一種防止工廠的方法,因而獲G經理的獎賞,當他在朝會上提到這件事時,我很吃驚,也很感動,覺得死而無憾;常年來,默默為公司所作的努力,終於以這種形式被上司承認,我感到異常滿足。而且,在這次退休歡送會時,經理又再度的提起這件事,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誠然的,士為知己者死,我擁有這像這位部屬的G經理,是很幸運的。相信他的部屬也會覺得,有了這樣的主管,才是更加可喜的。 六、強調禮貌的重要 在教育部屬之前,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教導他如何遵守禮儀,而你必須先以身作則。 某家機械工業公司,有一課長,在部屬發生事故後,立即召集會議,一開始就很禮貌的表示:「這次的意外,麻煩了大家。」一聽到這句話,廠長立即站起來說:「對不起!容我打岔。」接著說:「這次事故,追根究底,是我的責任,應當由我先來表示歉意才是。」 像這種例子,可以供作處事的參考。 七、引發議論 多發議論,不管對主管或部屬,都是相當重要的。不發表議論的年青人,是不易有所長進的,有了議論,才能從其中找到進步的線索。因此,身為主管的必須知道如何在部屬之間引發議論,也就是說,要製造動機,激發部屬的勇氣,使他們踴躍發表構想。 在要求部屬自由奔放的構想時,要注意下列幾點: •不要以空談結束,要使會議開花結果。 • 作具體的設計、調查、事實等分析。 • 議論要機智幽默。 • 要激發部屬學習的慾望。 • 要作連續性的議論。 一旦引起議論之後,就以「A君,你的看法呢?」或「B君,你認為如何?」或者「有沒有反對意見」等問答方式,將其他的人,逐一引入議論的漩渦中,而自己則處身事外,以客觀的立場,來觀察議案的研討,最後再下總結論。 八、追根究底 當部屬呈報書面請示時,其中談到許多問題,你若是逐句的看,必定會糊理糊塗。真正要想對事情有所了解的話,就必須要求部屬附上「原始憑證」。 「有什麼憑據?有什麼法律規定條文嗎?有沒有計畫表?有多少預算?」 「先給我看看實物。」 假使他能拿出原始資料或實物就好了,但也不能就此滿足,還要進一步追問下去。 「這個數字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說?」「會產生什麼結果?」 對這些問題,假使部屬能說明得有條有理,那他必定相當優秀,這時你倒不妨誇獎他幾句。大半部屬不會作充分準備,對這些質問,也無法給予完善的答覆,他們會以「等我調查後,再來報告。」「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等話,來作為塘塞之辭。 這時,你千萬不要放鬆,進一步的命令他限期作出報告,並趁機教導他作這項調查的要訣,如何交涉及參考資料等。待期限一到,就詳細質問,而後將其答覆和以前的答案,相互比較一番。 如果他能說明理由,這表示你的部屬有所長進了,當然這也是做主管的你,所值得高興的事啊! 九、做適時的指示 M公司所屬工廠,擬推行綠化運動,廠長率領有關人士,作現場巡視時,一邊說著:「這裡可以種夾竹桃,這一帶不妨種些杜鵑花……」等。一個月之後,這些地方都遵照廠長指示,而廠長沒提到之處,則仍是老樣子,過了一段時間,廠長突然想起這件事,便將總務課長叫來。 「上次談到的綠化計畫,你還沒有呈報上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啊!那一件事,早就施行了。」 「誰下的決定,我怎麼不知道呢?」 「怎麼會這樣!我記得廠長在×月×日,巡視工廠時,就下了指示,我還特地記錄下來。」 其實,在廠長的心目中認為,這項綠化運動,勢必需要一筆龐大的經費,因此下面的人必然會以書面請示,再作決定。而這些話,只是為了部屬計畫時供作參考的,沒想到部屬將它視為命令,依照辦理。 因此,平時就不能任意下指示,說話時,為防止對方誤解,要交待清楚。譬如說: 「這只是我的一種想法罷了,不是命令,你們可自行斟酌。」 「你可以找我商量,但決定還是在你,這一點你要搞清楚。」 適時的下達命令,其威力必然要比經常的指示大得多了。 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記錄的方式 5w+h+1(時間、場所、人物、事項、理由、方法、感情等七要素)是不可缺少的,當場的狀況(特別是氣氛),以及感想或意見,都要加以記錄,這樣的話,等到需要的時候,它才能顯出真正的利用價值。 這要實際的身體力行,才能摸到其中的竅門。所以當主管的,首先要有寫日記的習慣,給部屬一個模範,方能帶動部屬也來從事寫日記的工作。
開導部屬十招 石隱
- 200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