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關懷在馬祖靖廬/石國村

  • 2003-10-24
 初次來到離島馬祖,一眼望去,碧海連天、林木聳立、古色古香的閩東建築,滿心歡喜來到這裡。對於這塊陌生環境,充滿好奇與喜悅。因為,在我的腦海裡,總是刻板的存在,是除了當兵的捍衛戰士,才有機會踏上這塊人稱馬祖戰地的領域,說也奇怪!是命運的安排,還是巧合呢?讓我有這個機會,來到馬祖,這個充滿神秘傳說的軍事重地,一探究竟,一了心中的疑惑。 如今,在工作上的機緣,在馬祖的日子,算一算也有八個多月的時間,對於馬祖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點點滴滴的付出與過程的獲知,讓我更能夠去體會離島生活的種種不便與困難,更具有挑戰性,等著我去突破。除了用心去經營,用愛去呵護這裡的一切,多付出、多疼惜,和諧的營造,美麗的呈現在馬祖。這時,我才明白,未到此地,不知此地好,到了此地,才知世外桃源。四處張望,綠綠的山坡,空氣好;藍藍的大海,心情好;濃濃的人情,感受好;浪漫的小島,這裡找;戰地的足跡,全是寶;傳說的馬祖,任你瞧。這樣的生活環境與品質,也唯有靠自己的智慧去感受這樣的日子。當然,相對的,如果遇到挫折或問題的所在,總難免。換個角度去享受、去感受,這好山水好水的馬祖。因為,為這塊土地付出的愛,就能夠去感受這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動力與生命力。 面對這項新的工作任務與挑戰,這是我從警以來,第一次面臨的考驗,接下這個繁重的業務,在短短兩三天的時間內完成交接,交接的匆促,時間的急迫,百般的無奈湧上心頭。頓時,令我倍感辛酸,這是什麼樣的折磨,什麼樣的心情,交接的人,帶著返台的心情,而我呢?在他的引導之下,如何去勝任這項工作,又該如何去推動這項業務,我是又緊張,壓力也隨即增來,壓的我快喘不過氣來,愈做愈有一種無力感,湧上心頭。我想放棄,也學著去逃避。他說的很輕鬆,又是這樣做、又是那樣做,林林總總說了一大堆,我也是一知半解,聽不出什麼道理。千頭萬緒,不知所措;告訴自己,天將大任於斯人也,適時地來安撫自己不安的情緒,硬著頭皮,腦海裡,清楚的告訴自己要撐下去,別人會的我也會。不能退縮,只能往前,接下來的重頭戲,就由我來擔綱,怎能辜負長官對我的期許與肯定,我鼓起了勇氣,一點一滴的學習,一步一腳印的經營,我終於明白,不在其中不知箇中的滋味。我吃了不少苦,人講「吃苦,當作是吃補」。心裡想,這種補,未免也太苦了。這一路的過程,不是用文字所能描述的,也不是用言語所能替代的。也許,這也算是人生的另一種磨練與挑戰;想起,這付出的種種,所呈現的成果不管的掌聲或批評,我都欣然接受。因為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力量去付出,也費盡心思去突破與改善,看到他們露出欣喜的笑容與問候,我覺得很欣慰。 從早到晚,忙著兩三百人的伙食問題,柴、米、油、鹽、醬、醋、茶,真的很辛苦。面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好像都跟我密不可分。搞得我真的快崩潰了。因為,離島的環境,在物資取得真的很不容易,礙於環境上的難度以及交通運輸的有限,能夠在最艱困的情況下,去突破種種的障礙,來達到飲食方面的理想,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有壓力,才有成長。人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看到收容所裡的大陸客,人人吃的飽、睡的好、心情好,問題就少。問題少管理上就難不倒。又讓我想起大陸客,都稱我為大老闆,因為我是買菜的,所以他們都這樣叫我,一開始我也覺得很不習慣,久而久之,也就入境隨俗,習慣就好。發現了問題,就是去克服這些問題,像以前都是用柴油來煮菜,煙多又不環保,對人體也不好。老舊的廚房、脫落的地磚、飲用水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我們也一一向境管局反應報備申請改善。如今這些問題,也受到上級的重視,我們也一一的克服改善,環境衛生品質的提昇,廚房工作環境的改善,也都一一的如期完成,在此也感謝境管局的支持與肯定,煮的安心,吃的更溫馨。 提到這裡,更有趣的事,就是發現廬內最美的景點竟然落在此處。廬內的路,上上下下沒有幾處,我每天這樣來來去去不下上百次,就是沒有發現此處,可以盡收美景於眼底,經長官一指示,該處是不是?當下,我露出驚呀的表情,真是絕!後來商談之後,決定在此立亭。當時我心想,這麼艱鉅的工程該如何來完成,又是另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在長官的引導之下,我們廬內的兄弟彼此同心協力,利用勤餘的時間,到處去尋找我們建亭所需的材料。要準備動工,建亭,就等一切就緒,就開始著手,為了這些所需的物品,我們四處去打聽,哪裡可以找到這材料,用盡苦心只求能夠在最夠在最環保又最省錢的範圍之下來完成。我們到過垃圾場,結合大家的力量,四處去撿別人丟棄的廢木材回廬內,在大家同心協力的克服下,我們排除萬難,重新處理運用。首先,由地基開始施工,並結合大陸人士的專才專用,經過種種波折。如今順利的將觀莒亭完成於廬內之中,為什麼命名為觀莒亭?因為這個角度放眼望去,四十五度角盡數東、西莒之島嶼的美景,經過大家集思廣義,決定取為觀莒亭,正式落成啟用。此景可說,望眼一去盡收眼底,看一看四周環境,好像又缺了些什麼,應該來點綴出此亭的優美,那就是花花草草來相配,會更美。想到這裡,又不知道透過誰來取得這些花草,總有點傷腦筋,想想!還是透過連江縣黨部主委曹爾忠先生,向馬祖農改場爭取觀賞用的花卉數十種,在此感謝他有力的支持,使整個觀莒亭更顯現出它的美麗與活力。讓同仁能夠一解思鄉情愁,看看大海,解解心中的苦悶,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管理是智慧的顯現,領導是成敗的考驗。對於收容所的任務與勤務,政府的政策,每年由保警總隊協商輪替執行支援這項工作,不同總隊,不同的中隊,來到這裡總有不同的成果表現。處處的挑戰,在在都考驗著領導者的智慧,如何去化解這一切的問題。所以,當真正的領導者,真的是不容易。在這其中,我學到了很多,感觸也很多,體悟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懂得學習,懂得尊重,人生的體驗會更多。 大陸客,來台掏金的夢,還是逐年的增加。相對的,政府的預算,也是逐年的增加。光是這些偷渡客,全國各地的收容所,已經是人滿為患。到現在,面對兩岸關係問題的徵結,在整體上,並未看出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各項資源政策,未能有效的來解決與防止。像這樣類似的問題,不斷地發生,這樣的不幸與悲劇,是我們最不願見到的傷痛。站在兩岸的問題,透明化,只要雙方能夠達成協議,不要太過於政治化的處理,只要能夠有效率的遣返這些大陸客,是愈快愈好,遣返次數愈多愈有利。站在政府的立場,如果可以降低這些經費的支出,對國人也是一種福利。最起碼,可以作國人的社會政策,這才是根本之道。每年編列那麼多的預算,只為照顧這些遠方而來的過客,付出的社會成本,只增未減,吞食國人的血汗錢,真的是值得深思!當然,站在政府的立場,基於人道精神,本該如此相待。但是,應該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才對,而不是一年拖過一年,問題依然沒有改善,到底台灣人是為誰辛苦為誰忙?都搞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如此的情結要堅持到什麼時候?我們的希望,他們的希望,在哪裡,是台灣嗎? 每一次的遣返作業,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刻,眼見一批又一批的遣返,心裡的感觸特別多。尤其是在夜深人靜時,遣返任務的前夕,收容所內傳出陣陣喜悅的笑聲以及悲傷的哭嚎聲,聲聲交雜其中,分不清到底是那人歡笑、那人愁,靜靜地等待光明的到來,遊子的心情,歸鄉的期盼,那種煎熬,可想而知,總而言之,海峽號來接,能夠回去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