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社會裡,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基礎的一環;在家庭裡,如一家人能和,便能家族興旺,事事順適;可見在團體、在社會、在國家中,「和」字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了。中國有句古話說:「家和萬事興」,這不只是說明人在社會上,應該以與眾調和相處為原則,更闡釋了「和」的可貴性。到底,這種足以維繫眾人的「和」,包括了些什麼基本要素呢?在表面上,「和」所表現的是順與親切,在內裡,卻包含了謙虛與寬容。 我們都聽過「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事實上,一個人要能虛懷若谷,接納他人,自然對人就顯得平和,與人交往便能和睦。相反的,驕傲自滿的人,都唯我獨尊,待人接物處處表露出不可一世的優越感。再引句俗話:「一山難容二虎,一家難有二主。」要是團體中,人人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那麼秩序自然要亂,衝突必須發生,結果也一定是雞犬不寧,難有平安的日子。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知道,人都是各有其長、各有其短,沒有人生來便比別人優越。所以,一個明智的人不抬高自己,也不貶損他人。不過在社會上,我們卻不時可以發現不明智的人,他們常不衡量自己的立場,一味的孤芳自賞,在眾人面前耀武揚威呼風喚雨,樹立自己出眾的優越感,而沾沾自喜。「謙虛」是受人尊重的,這就因為它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操守,所以也受人愛護。中國人一向注重自謙,這也是表現了我們優越的民族性,可是我們卻從未因此而自滿,這種傳統的優點,實在值得發揚、保留下去。 自六十年代後的社會趨勢,人們受了西方風俗的影響,已經逐漸拋棄了「謙虛」的美德,年輕的一代也已學會自我膨脹、好大喜功,把自己略為可取的小優點,加以渲染誇大,以爭取向上晉昇的機會;少部份在舊傳統的薰陶下成長的年輕人,既不甘捨棄固有的優點,又掙不脫現實的束縛,以致在口頭上保留了少許的謙虛;在行為上,卻又誇張了太多的自滿。然而,一個言行不符的人,無疑是自掘失敗的墳墓。因為言行不能一致,必定失信於人,而失信於人必然招致自己無路可走;所以言與行如能一致謙虛,才能在社會上,擁有交際的力量,而讓自己有發展的空間。 驕傲自滿者,常以言語為其利器,他們認為唇槍舌戰或巧言婉語,可以使自己在群眾中,如同羽翼斑燦的孔雀,獲得百鳥的朝貢。也許,單純天真的人一時會是非不明,只信言談,在這時候,他們不知自己受騙,而一心一意地追隨在巧言者為他們所編織的理想之夢裡。但是日子一久,驕者難免露出了令人難以忍受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膚淺本色,那麼所有一心追隨的人,也就會很快的離去,並不屑以往自己的行徑,而尋覓新的理想。這也使我們理解,除了謙虛,「沉默」也有其無比可貴的價值,許多人都喜歡逞口舌之能,鋒牙利舌佔個上風。孰不知,無言比有言的力量更大,而一個謙虛的人,才能懂得這個道理,而做到這個地步。 驕傲多辯者役使眾人,當人們發現其真面目而拒絕他們時,罪惡即隨影而至,於是社會上大部份的失敗、各類型的犯罪,都是這樣產生了。有遠見之輩,耳提面命的教以子孫「言多必失,緘默是福」的道理,一再推述君子之德是「謙虛容忍」,要推己及人,亦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 朋友:「謙虛緘默」之哲理,如深山之容萬物,大海之納百川,宏量大德,無所不化。我們若能有此氣魄與修養,又怎能不萬眾歸心,擁有您我最和諧的一生呢?
「謙虛」之哲理!/丘吉幹
- 2003-10-24